围绕大学生精神追求改善社会风气
(一)改善社会风气,关键就是要改善党风
社会风气是由多群体、多因素综合而成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文化的有经济政治的,有政党团体的有黎民百姓的,在众多因素中,对社会风气构成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党风。党风的决定性影响是由其执政地位决定的,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学风、文风、作风很容易成为社会的模仿对象,进而演化成社会风气。党风是社会风气的一部分,但是党风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力又远远大于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往往带有阶段性、区域性、群体性、生活性,有些社会风气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自生自灭,社会风气一般也与政治、政权保有一定的距离;而党风则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它与政治发展、政权巩固是高度一体的。邓小平说:“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所以,党风一旦不正,对社会的破坏力是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45]“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46]
对大学生而言,党风关系到他们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建设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凝聚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47]要实现这个伟大理想,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伟大的社会理想转化为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生理想,伟大的社会理想只有得到了社会成员的认可支持,才算找到了实现的物质基础。要让青年学生广泛地接受这个伟大理想,共产党员就必须做好榜样、表率作用,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做好伟大理想的信仰者、践行者。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精神上严重“缺钙”,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腐败堕落,以致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正党风严重动摇了有些大学生对于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信念,模糊了他们对于执政党的正确认识,动摇了党的执政基础。
另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深受党风的影响。在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市井小民的一些不良风气可能嗤之以鼻,但是对于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官场的潜规则,他们则容易模仿学习。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持续增长,一方面,说明许多大学生期望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实现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另一方面,也说明有相当的同学只是期望有一个稳定的待遇、清闲的工作,甚至不排除有部分同学正是冲着少数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去报考的。不良党风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响下,社会呈现出浮躁、急功近利、贪图安逸的景象,表现在大学生求职上,则是有些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偏远、贫苦的地方去工作,对待工作,则拈轻怕重、企图一步登天,人人都想当官,轻视一线劳动。
所以,党风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有人接班以及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我们党始终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48]所以,改善党风是当下改善社会风气的当务之急。
(二)改善社会风气,应该大力改善学风
学风这个概念,学界普遍都是从狭义、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的。比如,赵沁平认为:“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49]郑家茂认为:“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50]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学风都涉及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心理问题,从深层次讲,则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本书所讲的学风主要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的,因为狭义上的学风观照的主要是学生,每个学校的学生的学习风气是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自成特点的,是很难形成社会风气的;而广义的学风,则重点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术态度,而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的治学态度在社会上是有深刻影响的,他们的学风很容易形成社会风气。所以,改善学风,重点是改善教师的学风,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求学风貌,引导大学生在求知、学习的大道上守法、求真、严谨、诚实。
大学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学识,保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风骨,他们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专业知识和忧国忧民情怀关注着国计民生。社会大众对大学教师一般都持尊重、信任、仰慕的态度。大学教师尤其是知名学者,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思想界、文化界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甚至是政府高官也很难与之相比。但是大学教师的学风问题,近年来却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这种学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术的诚信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术抄袭、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行为会严重挫伤原创者的积极性,抑制创新,影响公平竞争,助长投机取巧、慵懒无为之风。大学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直接危害的就是学生的品行和学业,当前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下降,学生中的种种不良学习行为与此不无关系。如果是知名学者或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涉及学术不端问题,则容易给整个社会的诚信造成严重影响。几乎每次重大的学术抄袭问题都会在舆论场形成强大的风波,在当前各类公信力整体不高的情况下,重大的学术造假行为对人们感情的伤害往往大过其他造假行为。
2.学术的求真问题
学术本以探求真理为目的,而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则应力求立于客观的角度、旁观的身份、理性的态度进行专业、中肯的评判。然而,近年来受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许多学者面对公共事务发言时,完全违背学术的基本精神,罔顾事实和真理,肆意妄言,以致专家成了网络调侃的对象。这不仅严重败坏了知识、学术界的声誉,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带来追名逐利的影响。所以,改善学风,就要大力改善学术风气,让学术成为知识圣殿,保持它的理性、批判、诚实、求真,大学生只有沐浴在这种纯净的学术氛围里,才可能养成高贵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