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规定指明了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与主要工作内容,也指出了辅导员的奋斗方向。尤其是“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升华了辅导员的职责,确立了辅导员职业的崇高追求。“导师”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大意是“象征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他们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世人伤痛的行医者”。结合辅导员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和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特点,笔者以为,所谓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就是辅导员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上、学业上、心理上、生活上、职业规划上给予指导或帮助,使他们在思想上厘清迷茫困惑、在生活上度过艰难节点,以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逻辑上讲,“应当努力成为”是一种应然的将来时态,它不是现存的实然状态,它只是一种要求、方向和可能,从“辅导员应当成为人生导师”到“辅导员就是人生导师”还有一个艰难的实现过程,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辅导员自身、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努力。
当前,辅导员作为一个整体,要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障碍:
(一)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相对偏低
辅导员的工作,在大学里面总体看是受轻视的,大家普遍认为这就是一项行使服务、管理的简单行政工作,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要完成“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因此,这工作是不需要多少知识、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尤其在一些非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老师看来,情况就更糟糕。事实上,辅导员要承担大量的一般事务性工作,这些任务客观上也确实不需要太多、太深的专业知识,加之近年来高校学生频繁发生一些安全事故,甚至是恶性事故,这些事故的处理和责任承担往往都少不了辅导员。多因素合在一起,形成的决策就是,校方认为,辅导员的配备和招聘无须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求职方认为,这是一项不被重视且要承担巨大责任的工作,不到万一,求职者都不愿去当辅导员。所以,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没有谁愿意当辅导员,以至这支队伍总体学历水平都相对低,这一低学历的现实情况又加剧了上述领导和老师的印象,形成恶性循环。低学历低职称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前的公信力和知识威望,相对于那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老师,显然是不可等量齐观的,这为他们开展工作(别谈什么人生导师,就是一般的教育引导工作)也带来了困难。
(二)辅导员的年龄构成相对年轻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招聘对象都是应届毕业生,而辅导员入职后,普遍都想通过学历、职称的进一步提升而转岗为专业老师,所以高校普遍面临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问题。辅导员的进出频繁,导致了队伍的年轻化。人生阅历、人生感悟只有随年龄的增加才有可能不断丰富和积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年龄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通过对自己生命历程的阐述,展示了他高超的自我认知能力,也向人们表明,精神境界的提升只有饱经世事沧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才能达到人生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可见,当人还年轻时,对事物难免迷茫困惑,无法达到平和、宽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年轻的辅导员们面对更年轻的大学生,要完成人生导师的角色,实是勉为其难。
(三)辅导员的专业来源多种多样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触及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人生之所以需要导师,也是因为人们在精神上容易困惑。辅导员,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员,要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也只有具备了丰厚的人文社科知识,才有可能为学生的人生问题释疑答惑。但是,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的院校,辅导员的专业构成虽然多元复杂,但真正来自人文社科专业的反而不多,大量的是来自理工类专业的。辅导员的理工专业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欠缺,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不注重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的话,他们同样也是难以胜任人生导师之职的。
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专业老师相比,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信息掌握最全面,也是学生最为依靠和信赖的一群人,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而言,辅导员几乎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辅导员在大一新生心中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对大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直接影响他们大学生活的质量。所以,要让大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大学生活,尤其要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精神追求,那么提升辅导员的素质,确保他们人生导师地位的实现,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必须发挥政府、学校及辅导员个人三方的积极性。比如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可以设计政策以畅通辅导员的职称晋升通道,学校则应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辅导员的各项发展措施,辅导员个人则应努力提高自我素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