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为各种和谐关系筑牢思想基础
和谐社会,根据上述定义,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指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利于身心和谐
现实的人都是由身与心两方面组成的,身,即身体,是人体的生理组织和机能;心,即心理和精神。身心关系,是科学关心的理论问题,也是每个人关心的生活与实践问题,期待身心健康,避免身心憔悴是每个人的选择与追求。身心和谐是所有和谐的基础,没有身心和谐,就不会有人际和谐,更谈不上社会和谐,要保证身心和谐,关键就是要身体、心理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是身心和谐的保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整体是健康的,但是也不排除还有不少的同学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少部分是因为先天疾病引起的外,相当多的学生则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而导致的。比如,有的同学因为舍友使用高档消费品而产生自卑,进而郁郁寡欢,出现心理不适。这是典型的消费主义主导下的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一旦物欲未能满足,则在精神上感觉受到伤害。类似这种因思想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加强精神追求的引导,以促进身心和谐。
(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际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落脚点,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42]人际和谐的状态应该是彼此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坦诚相见、平等交流、互助互谅,并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要求彼此的观念要高度一致,但是它一定要求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从底线讲必须遵纪守法,从高处讲,应该具有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的甚至崇高的精神追求。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社会职务和社会利益,尽管他们也难免因为性格、兴趣、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但并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但是,当前的大学校园,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平静,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尔虞我诈、精心算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因为他们毕竟也有评选奖学金、评先评优、保研等利益需要处理和争取。
知名媒体《南方周末》曾经对大学毕业生的舍友关系进行过一次详细的分析报道,文章标题就是《保研战:涉及生存,一切都是可笑的》。引言写道:“买论文、钩心斗角、走关系。一群未脱稚气的‘90后’大学生,试图通过保研暂离大世界的纷乱复杂,却猝不及防地一头扎进了小社会的暗潮汹涌。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保研战争,成了他们提前参与的一场厚黑演习。”文章接着分析报道了国内几所大学的毕业生为保研而展开的斗争故事,并多次引用学生本人的话语作为主题的注释,其中就有学生说道:“这就是游戏规则,面对利益,每个人都选择自保。大家没什么可抱怨的。”原来温馨、单纯、团结、浪漫的舍友关系经过“保研一战,大家似乎洞察了彼此心中隐秘的欲望与压力,心照不宣地选择了疏远与陌生。”[43]媒体也许对大学生的舍友关系进行了过度的渲染,现实的大学生也许并没有像报道的那样因为利益而斗争,其他都“显得可笑”,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的反思及抗争能力正在退化,缺少信仰是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的问题。精神追求的引导,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忽视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只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起码的游戏规则,利益的竞争必须以维护和坚持公平、正义为前提,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阳光下凭借自己的才华去获得利益,而不是采取毫无道德约束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方式,那么,不管竞争有多激烈,也不至于让同学最终成为陌路。
(三)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是社会的前提,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永远都不会有脱离了社会还能存在的个人,所以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4]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45]要确立好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是要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中,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将导致人与社会的紧张和冲突。比如,在追求个人的需求和利益时,就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需求,因为只有社会的整体利益、需求才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它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进行了集中表达,脱离社会的整体利益来追求个人的利益,将使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失去基础和条件,甚至导致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从而对社会构成危害。
(四)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协同、协调、适应的状态。”[46]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孕育了人类,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持续提供空气、阳光、水分、土壤等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恩格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7]从这里可以看出,自然界不仅孕育了人的肉体组织,还是人的精神、意识的来源,人从身体到精神都是根源于自然界的,也最终需要在自然界寻找归宿,所以人应该感恩于自然。众所周知,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人类正在遭受自然的报复,气候变暖、河流干涸、水土流失、空气有毒、森林消失、沙化扩大等都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出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对自然的尊重
人类常常因为近视而对自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开发,为了眼前利益,滥采滥伐、疯狂开采,全然没有意识到许多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自然界经过了几万、几十上百万年才形成的,而破坏只需一瞬间,以致人类走过,留下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工业化生产之后,资本家对短期利润的追求变得更加明显,恩格斯说:“当一个别的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首先只能注意到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个别的工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制造的商品或买进商品时,只要获得了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不再去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怎么样。”[48]这种不计长远后果的生产,辅之以现代科技,对自然的破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2.只顾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缺乏对社会公平的遵守
现代社会,有能力对自然造成破坏的往往都是一些强势的个人和组织,他们凭借资本、技术、人力的优势大肆窃取资源,为了中饱私囊,毫无顾忌环保的法律法规。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破坏的不仅是自然,还有社会的公平,既侵害了同一时代人的发展利益,也剥夺了下一代人的发展机会。
3.只顾物质需求的满足不顾精神需求的满足,缺乏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终极思考
人的物质需求主要通过消费来满足,消费与生产是高度一体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反之亦然,消费是人生存的必要手段,正常的消费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消费的本质一旦被异化,它就将违背消费本身的功能,进入一种只顾满足人的各种欲望的轨道。异化消费,就是指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从消费自身的所需性、必要性与合理性中异化出去,从而日益远离消费的原本价值和意义的消费行为。[49]当下,正是这种异化消费对自然提出了超负荷的需求,对自然构成了严重威胁。只顾满足物质需求的异化消费,“牺牲了人的精神需要,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与享受。”[50]而事实上,“人的需求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只能在精神王国里实现,在物质王国里永远不可能实现。”[51]所以,当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归根到底是人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自然过度索取所造成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回归到人本身,加强精神追求的引导,让人转向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利益以及精神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