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以充实大学精神
(一)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以充实大学的批判精神
批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这个定义表明:首先,对于所批判的东西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当然这就需要批判者有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辨别能力;其次,要在分析的过程中理清是非对错;再次,对于正确的、有用的东西,要肯定、保留、继承,对于错误的、没用的东西,则要否定并给予批评。
所谓大学批判精神,“是指大学运用高深知识,从社会的良知出发,对其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的审视、省察、修正和引导的内在倾向和行为规范。”[29]通俗点讲,就是大学应该“通过不断地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30]
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部分,这是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这种精神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在后天得到不断修炼、完善的。中世纪大学刚产生时,就是与现存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当时的教师以“思想和传授思想为职业”,[31]他们从事毫无功利的精神活动,喜欢发表异议,崇尚自治和自由,这些都是当时的教会、皇权所不乐见的,所以他们“攻击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秩序”。[32]与大学相伴而生的这种批判精神在后来的大学发展中一直得以延续和发展,“批判精神所弘扬和追求的那种独立,在19世纪的大学理想中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33]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大学批判精神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不论怎样,大学都期望通过这种批判来实现超越的生存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源泉。
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对于弘扬大学批判精神负有当然的义务和职责。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是全世界大学的努力方向,也是大学发展的艰巨任务。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培养这种批判精神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1.因为基础阶段的应试教育对大学生的批判能力造成严重损害
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都指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个性的抑制,比如它的教育目标狭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片面,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法粗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等。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这种伤害,既错过了独立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又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形成强大惯性,所以在大学阶段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虽然有点为时已晚,但也算是亡羊补牢。
2.因为大学的严格专业划分抑制了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
要有批判精神,首先还得有批判能力,没有实际能力做支持,批判只能流于形式,甚至是情绪的宣泄。从批判的概念分析可知,它要求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然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就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但是现有的专业区分,产生的后果常常是隔行如隔山,学生因为缺乏全面的知识而无法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挑战,不论是社会的还是知识的。
3.因为转型期的中国格外需要批判精神
当前的中国,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利益多样化、观念多样化、行为模式多样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多样化,等等,多样化借助网络技术更是形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在这样一个复杂局面下,尤其需要大学与大学生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判断,什么该批判、什么该肯定,对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
(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充实大学的社会关怀精神
大学自诞生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与社会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学中知识分子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人社会。那时的大学给人以崖岸自高、遗世独立的感觉,大学的师生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追求真理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所以那时大学有象牙塔之美誉。当时大家认为:“大学对一时一地虽或无所贡献,但持之恒久,必能增进人类之智慧与社会之福祉。”[34]现今谈论的大学精神,许多品格正是由那时的大学奠定的。大学这种象牙塔式的形象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尤其是“二战”之后才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重要,与此相呼应的是需要大批懂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科技的人才,这一任务被寄托在了大学身上,大学也因应时代变革,努力契合社会的需求。以美国为例,在19世纪后半叶,高等教育发展成两大趋势:一是遵循实用原则,大学建设注重专业技术教育,以服务社会大众和社会需求;二是注重学术性、研究性,形成在高端知识及人才生产上的机构化、制度化优势。[35]所以,近代之后,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大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理念,那就是服务社会。“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36]
服务社会、关怀社会,就得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好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会让大学关怀社会的精神通过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得以体现。这种社会关怀应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紧密相连。要让大学在当下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现关怀社会的精神,就得紧紧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来培养、引导大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来规划当前的知识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只有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把对社会的关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期待紧密相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以经济建设为例,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要调整产业、优化结构、平衡地区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上努力掌握现代科技及生产技术,在职业规划上主动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择业、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充实大学的创新精神
20世纪,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军事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间相互渗透,科技对于后者的影响和决定意义越来越大。综合国力的竞争,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科技的竞争,而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源泉。各国都在努力构建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期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鳌头。以美国19世纪末期创立的霍普金斯大学为标志,“一种新的科研创新精神自此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以确立。”[37]大学作为教育的最高层级机构,仅让大学生获取、传播知识还远不能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期待,还必须让培养的大学生具有强劲的加工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大学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38]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更应担负起创新知识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已经不负众望,“据统计,诺贝尔奖成果有70%是在一流大学做出的,世界上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也有70%是在一流大学做出的。”[39]
然而,就目前国内大学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创新,既显得迫切又显得艰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发出令大学人警醒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本人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40]可见,他心中的杰出人才就是那种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发明科学技术的人。当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许多高校尤其是一批研究型大学的努力方向,众多高校都意识到,要创办一流大学,就必须拿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没有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的创新精神就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