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特点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特点

(一)影响的碎片性

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思潮的理解,并不是通过系统的阅读来完整掌握某一理论,而主要是通过零星阅读、讲座、网络甚至是生活感悟来理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和理论高度碎片化,所以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呈现出碎片性。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阅读的取向看,并没有太多学生对纯理论和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书籍感兴趣

在就业形势的高压下,大学生在求知时,多选择一些比较实用的知识来下功夫,哲学类、政治学类的书籍在非专业的学生看来都是些“无用”的东西,他们对此并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虚耗”。求知的功利性,不仅让学生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就是整个大学也是根据功利的原则来开设专业和课程,所以大学的生源结构,理工类的学生远远多于文科类的学生,因为好像只有理工类的学生才能更现实地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校园里面,并不见有太多的学生去阅读文、史、哲类书籍,更难见学生针对一些事关人生的哲学思想展开激烈的辩论。

2.从知识的来源看,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书本不再是唯一甚至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来源

从正面看,海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知识,个体差异更容易得到尊重,因材施教更易实现;从反面看,多重的信息则挑战学生的筛选能力和自律能力,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了一大考验。现在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大量新型媒体、新型知识源所充塞,使得他们很难专一地对某种知识产生持久的兴趣,更别谈为其所吸引。

3.从思维特点看,当下的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的大学生那样热衷于讨论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等大事件

他们更关注的是个人前途、利益等小事情。“他们的关注视野从国家大事转向个人生活领域,从抽象理论问题转向具体生活问题,从国家哲学转向生活哲学、人生哲学,谋求实现个人的发展。”[40]

(二)影响的交互性

各种社会思潮彼此渗透、彼此影响,思潮本身的这种糅杂决定了它们对于学生影响的交互性。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是西方一些哲学思潮,这些思潮的影响方式往往是通过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来进行的,像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等都曾掀起过不同的热潮。这些思潮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没有完全糅杂,各种思潮都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也与当时大学生的热情和好学不无关系。当时的大学生对西方思潮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勤奋好学的激情促使他们对有关西方思想的书籍进行了大量阅读,所以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爱好让当时的大学生对不同的思潮保持着不同的理解。

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思潮本身的交融性增强;另一方面,传播途径也变得多种多样,再者,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接收方式也不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系统完整,这就导致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有着交互式的影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国家主义等,并没有完整清晰的概念,他们之间彼此的区别,大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有时他们会把不同的思想理解为同一理论的基础和内容。比如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二者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或社会运动,前者强调以民族为价值核心,后者强调以平民为价值核心。但是,因为二者在表述上只有一字之差,所以很难区别。另外,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具有相同性,近代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是他们共同的基础;它们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二者常常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目的。这些共性或细微的差别,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他们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大概状态。各种社会思潮表述各异、形态不一,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反映,它们在社会上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在现实社会,则是个人主义盛行。对于社会思潮,大学生在接受的时候不问门派,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思潮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他们自由发展的需求。

(三)影响的有限性

社会思潮种类繁多,急剧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具体到某种特定思潮,并不能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又是有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曾经走了一段弯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国人不仅对西方的物质文明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在思想上也是极度的文化自卑,那时的大学生对西方思潮是来者不拒,并深信不疑,他们相信“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的圆”。90年代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许多领域几乎与国际完全接轨,人员、技术、资本等全方位、大规模地交流,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暴涨,对西方思潮的看法却越加客观理性。大学生对于思潮的理性观察,还源于他们对于众多思潮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思潮的优劣高低、是非对错立现,这也说明思想多元对于启迪民智、培养谦和理性的国民有重大意义。思潮影响的有限性,制约着它的传播速度和规模,控制着它的破坏性影响,这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四)影响的求奇性

一些社会思潮不是通过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是试图通过新奇的观点和奇异的表述来吸引、影响大学生。思潮影响的求奇性是由以下几大因素决定的:

1.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它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答案,使许多社会思潮在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争夺中,并不具备优势,相反,却在理论上显得捉襟见肘或不合时宜。这些思潮想通过系统的理论来争取青年学生已经不可能。

2.现代传媒的特点使得艰涩难懂的理论必须改变过去长篇大论式的说教

以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几何式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从思想交流或思想教育的角度看,那种板脸式的八股教育不受待见,人们喜好的是娱乐搞笑又有内涵的所谓段子,大量的所谓人生哲理都是通过喜闻乐见的图片、漫画、通俗写作来传播的。从阅读习惯看,长篇的晦涩的文章不受欢迎,人们转而喜欢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小文章,尤其是长期浏览微博的青年,已很难静心研读长文,更别谈社会思潮这些具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哲学文章。

3.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表明,要想取胜,必须另辟蹊径

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曾提出思想市场的概念,既为市场,就有供求关系,就会产生竞争。在思想市场,各思想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份额,就必须吸引更多的人来信奉和执行,为此,各思想之间必将展开竞争,竞争的主要方式将是互相争论、辩论和各自的传播方式。

鉴于上述原因,当代社会思潮在传播时,就出现了一些标新立异的奇特观点,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企图用“新闻标题党”的方式来吸引眼球,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