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信仰论的彼岸皈依思想
经历古希腊哲学的理性辉煌之后,西方社会及思想界进入了著名的所谓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大概历时1000年。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一直以来,理论界普遍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宗教束缚了思想的发展,限制了正常人性诉求的满足,故称这一时期是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诚然,这样的理解有其合理和合乎事实的地方,但从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历程及思想内容来看,中世纪并非一无是处。虽然中世纪确实是宗教占据了主流的统治地位,世界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在人身外的一个创造物——神的控制之中,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的创造物——神的存在,赋予了人类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赋予了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的冲动,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信仰论传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信仰论传统,主要是指人类对自身之外的某种神秘之物的敬畏和崇拜,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谦卑性审视,而并非完全对人类力量的鄙视和对神的盲目崇拜。同时,在这种信仰论传统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类给自身设定了一种彼岸皈依的精神追求。所谓的彼岸皈依,就是将未来的时间向度设为人类最为重要的时间向度,重视理想的生活,将当下发生的一切均作为未来世界的一种前提准备来对待。显然,中世纪的这种信仰论传统,具有其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未来的时间向度压制了人类对当下正常幸福生活的追求;神的无限性预设对人的理性构成了严重限制甚至威胁,等等。但从人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角度来看,信仰论传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精神空虚的泥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虚妄理想被证明无效,而新时期的理想世界又尚未确立,加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迷茫感等因素,理想在当代中国似乎成为一种奢望,甚至被视为无知幼稚的表现。在缺乏理想支撑的世俗世界里,空虚、无聊成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普遍状态,这种状态同样普遍地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而西方中世纪信仰论传统的精神追求,至少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于人自身的彼岸精神家园,同时显示了这种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这样的精神追求思路,至少可以为当代大学生认识理想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寻求建构理想世界的突破口,提供不可多得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就对宗教信仰的认识而言,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必须谨防将现代世俗的判断标准往回投射到一个较早时代的世界观上。”“对中世纪的基督徒们来说,他们信仰的基本信条并不是教会权威强加的抽象信条,而是他们的经验所特有的实质性东西。”[75]
(二)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知自我
在中世纪信仰论传统中,彼岸精神皈依的对象是最高的神——上帝。在这种信仰中,人类预设的神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者,这种预设本身是对人类这种有限存在者的自我反思和审视。在中世纪信仰论传统中,正因为人类的无知、有限和不完美,才设定了一个全知、无限和完美的对象来信仰和依靠。而当代大学生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对自我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很多青年大学生狂妄、无知、自大、自负,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信仰论传统对人自身无知、有限的认识,恰好能够为大学生克服这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启发和借鉴。
(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物质、欲望世界
经历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之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步入了小康生活层次。然而,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人们对待金钱、物质和欲望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拜金女的出现、享乐主义的盛行、读书无用论的充斥等,无不说明我国民众对待物质、欲望世界的错位认知问题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而中世纪信仰论传统对现世的物质、欲望世界具有明确的抵抗力,将人类尊严和价值诉诸彼岸的追求中,虽有禁欲主义的极端走向之嫌,但其仍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物质、欲望世界,正确地认识物质和欲望的功用与限度等,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对于当代处于物欲横流世界的大学生来说,中世纪信仰论传统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克服其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使其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