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人格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一、大学教师的人格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这不仅是高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且是全体高校教师的共同责任,全员育人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工作理念。关于教师品行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和影响,中外教育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孔子云:“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个优秀大学教师的教育魅力,首先缘于他做人的楷模,如果教师本身素养不高,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播下师表的种子。”卢梭的至理名言是:“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学校里,教师的人格与智慧将对学生构成直接的影响。

但是,现代大学教师的品格,不论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力较之以前都大为减弱,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随着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加上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为提高,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生活方式,长辈或老师传授给他们的道德标准、理想人格未必为他们全接受。对于教师的一些高尚品行,他们有的选择学习、模仿,有的则选择敬而远之,有的甚至会斥之为老土、不合时宜。比如,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因穿着布鞋做讲座,以一幅农夫形象而走红网络,有网民亲切地称之为“布鞋院士”,尽管网民的评论充满着善意与敬意,但却很难想象,当今的大学生会把这种质朴形象当作自己生活效仿的标准,从评论看,更多的是把他作为善意的笑料。

2.社会的宽容度越来越大

价值多元化造就了人们宽广的胸怀,也锻炼了人们辩证思维的能力,过去那种非好即坏、非友即敌的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得以改变。关于职业道德与家庭伦理、业务成就与个人品行、生活习惯与道德素养等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能辩证看待,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学生主要看重的还是学识水平和学术道德,教师个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喝酒、抽烟等并不必然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正面评价,反之,也并不必然影响学生的品行。

3.师生的关系越来越远

大学扩招后,校园面积、学生总数、课堂人数都大为扩展,教师与学生在空间、时间上的接触大为减少,师生情感随之疏远,这在许多“大学城”表现得尤为突出。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所谓学生“无名氏”的现象,即许多学生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在学习、文体各方面都变现平平的学生名字甚少被老师知晓,有的甚至从未被提及;老师则成了校园里的“游侠”,可谓来去匆匆。另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师生之间的代沟越发明显,学生成了永远长不大的男孩、女孩,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授对于一些青年学生的行为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面对如此关系,又谈何言传身教。

尽管大学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有弱化的趋势,但人们并不否认教师人格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

(一)教师的学术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旨趣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升学的要求,答案也不再追求唯一性。这给了大学教师充分的讲学自由,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兴趣爱好来组织教学内容,他们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教材,甚至自编教材。一方面,教师的压力减轻了;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照本宣科、了无新意、没有教师独到见解的教学是很难受到学生欢迎的,不但教师本人得不到认可,连课程本身都可能遭遇学生冷眼。根据学者陈虹的调查,大学生对于大学教师素质的期望值按顺序排列依次是:

(1)授课水平高,表达清晰,逻辑性强(占84.3%);

(2)知识面广,并不仅仅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占81.5%);

(3)视野开阔,了解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成果(占80.3%);

(4)敬业,对教学科研认真负责(占72.4%);

(5)热爱和关心学生(63.7%)。

可见,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仅仅敬业认真、热爱关心学生是不够的,学生更关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那种知识面广、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师显然更受欢迎。[2]有学者认为:“学者型教师将是21世纪的新形象。”所谓学者型教师,“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3]学生对于教师素质和形象的期待,其实也是对自身发展目标的展望,一位在学术上知识渊博、造诣深厚,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老师不仅能得到学生的仰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是许多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

(二)教师的学术道德影响学生的求学操守

在诸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术道德应该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诚实是学术道德的核心,他要求学者应遵守一些起码的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保持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尊重知识产权和相关规范,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有关内容,坚持正确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批评态度。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应该严格遵守,比如被称为教育史上奇迹的西南联大,那时的教授和老师对于治学的态度无不成为学生的楷模。杨振宁在回忆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时,对于老师的印象是:“当时,西南联大的老师中有学问的人很多,而同时他们对于教书的态度非常认真。这些学校的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很认真,比起美国今天最好的大学老师教本科生的态度,平均讲起来都要好。这个结果是,一个好的学生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学到很瓷实的知识,学到很深入的知识,学到很广的知识。”[4]即便在改革开放初期,教师治学的态度也是广为学生称颂的,就像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振刚教授所回忆的那样:“电工课的王老师在向我们讲解放大器电路原理的时候,一面讲解,一面画图,不用看讲义,不用绘图工具,能够凭记忆熟练地徒手将十分复杂的电路图满满一个黑板画下来。电路图线条工整,构图严谨,层次清晰,令人赏心悦目,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他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求实的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从这些回忆可以看出,过往的大学教师对于坚守学术道德一直都有优良的传统,他们求真务实的严谨作风,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如前文所述,今天的大学生对于教师的一些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微小道德瑕疵,他们有可能理解和宽容,但是,如果教师在学术上抄袭、做假,这对他们的影响远超其他不良的道德。所以,每次有关高校教师抄袭的事情被发现,就能格外引起舆论的重视,一份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南方周末》就曾多次专版报道有关院士的学术道德问题。如今,大学生考试作弊成风、抄袭成常态,这与一些教师的学术不端影响不无关系。

(三)教师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公共情怀

大学教师群体,荟萃各界知识精英,集中代表知识分子的形象,除了要求他们履行好一般的教书育人职责外,社会更期待他们能拥有经世济民的公共情怀。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成了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议论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公知”的稀缺,像美国知识分子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大学普及的时代来临之后,公共知识分子被科学专家、大学教授所取代,后者仅仅为专业读者而写作,随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消亡,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因此也衰落了。”[6]今天许多知识分子专注于本领域的研究,而对公共事务持超然的态度,当社会渴望听到来自知识界的声音时,他们却保持着集体的沉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知”的“泛滥”和“势利”,许多企业家甚至艺人却一反常态,他们对公共事务表现得异常热情,并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左右着百万粉丝的认知;而有些大学教授则罔顾公众情绪和基本的常识对公共事务发表明显偏颇的观点,让大众产生其专为利益代言的印象。所以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时代,人们特别期望有来自更多的知识精英的理性声音,大学教师如果能拥有这种公共情怀,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