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简介
《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这本书是由.江北区文联编著创作的,《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共有114章节
1
《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 尤武卫 副主任 周少植 金 晓 编辑委员会 凌 宏 吴红波 赵江滨 段闻生 顾 问 戴松岳 钱文华 执行主编 张落雁 蔡旭东 编 务 丁丹丹...
2
代序 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五十年前,我在慈湖中学读书时,学校开展了“跑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的长跑活动,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于是我和几个伙伴只要不下雨,就清晨五点起床,从中华路的家里一直跑...
3
目录
目 录 《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编委会 代序 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慈城的一天 城外 进城 逛街 回家 后记 慈城,是乡愁的声音 童年,是小镇剧院绵长的唱戏声...
4
在慈城的一天
蔡旭东-文 讲述者 王义遒 1932年出生于慈城黄山村。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
5
城外
1940年9月的一天,一艘小船载着一二十号搭客缓缓靠近太平桥。船将拢岸的时候,船老大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一面挤过拥挤的人群,站在船头看着。等看中时机,他一...
6
进城
离开糕点铺子,母亲一手提着篮子,另一只手牢牢牵住了王义遒,只说着:“你跑得也真远,再没多远,都要到大西门了。” 王义遒知道“大西门”。他在慈城镇里的保黎医院出生...
7
逛街
当迈进已经不复存在的大西门,王义遒早就将刚刚的“小插曲”抛诸脑后。城门虽已不见,但门内外的景象,依旧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大西门外也有街巷商铺,但与城内一比,...
8
回家
不知不觉已到下午,母亲又牵着王义遒在街上买了些东西,就要准备回去,却听见儿子说:“姆妈,再往前走些吧,前面长什么样,我还没看过呢。” “再往前,就要到大东门了,...
9
后记
1941年,慈城沦陷。 1944年9月,小学毕业后的王义遒来到三七市慈湖中学分校(西部校区)就读初中。 1945年1月,日军来到三七市,分校自动解散,王义遒休学...
10
慈城,是乡愁的声音
卓 璇-文 讲述者 鲍洪法 1936年出生于慈溪县(今慈城古县城)。1956年从慈湖中学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后任北京市宣武区计经委总工程师至退休。曾多年担任...
11
童年,是小镇剧院绵长的唱戏声
1936年,在普迪小学对面的老屋子里,鲍洪法呱呱坠地。早年从温州乐清来此定居的父亲和叔叔在慈城的西边开垦了一块菜地,夏天种冬瓜,冬天种雪里蕻,算得上是慈城种蔬菜...
12
少时,是离家时慈城火车站的鸣笛声
作为当时慈湖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鲍洪法谈不上借鉴师兄们的经验或教训,除了手中一本《升学指南》作为唯一的参考,填志愿对他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押宝游戏。想到父母面朝黄...
13
如今,是与校友话往昔时不变的乡音
经过清华大学九年学生生涯后,鲍洪法应聘至当时的天津工学院(后改名为河北工学院,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教书二十一年后又调回北京,在北京市宣武区计经委任总工程师直至退...
14
一个千年望族的后代
蔡旭东-文 讲述者 冯有政 1939年出生于慈城镇外曼生公坟庄,自小生活在慈城冯家前新屋。后赴上海投奔父亲,八岁回慈城读小学。大学至金华师范学院(今浙江师范大学...
15
前新屋大火
在冯有政刚出生的那几个月,父亲都没有回来。他父亲是上海中国国货公司的一个经理,能算会写,是家里的支柱,那段时间,恰逢日本人轰炸得紧,他实在回不了慈城,只能让妻子...
16
以前的冯家
偏屋里的生活,狭小又拥挤,父亲回来后,就更显得逼仄,让冯有政很不习惯,每到这时,母亲就会安慰他:“现在挺好了,我刚嫁进冯家的时候,可是连饭都‘吃不饱’呢。” 冯...
17
堕民嫂的美食
饿肚子这种事,在冯有政的童年与少年,确实少有发生。有时候家里的正餐没吃饱,也总有点心填补。但即使家中吃食不缺,他印象中最美味的食物,却是来自外面。 那时候,在慈...
18
孩童的乐园,情侣的圣地
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都并不丰富,茶余饭后,少有能活动娱乐的地方,但慈城人显然幸运一些,他们有一个“孩童的乐园,情侣的圣地”——清道观...
19
后来的生活
冯有政今年八十有余,仍然身体硬朗,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小学在慈城藕田小学读书,中学去了慈湖中学。那时的慈湖中学,非常重视体育,而冯有政的体育成绩极好,...
20
绘出慈城遗风
王 溪-文 讲述者 罗 枫 1944年生于慈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员,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国际剪纸协会副会长。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画、水粉画、版...
21
土生土长慈城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
1944年,罗枫出生于慈城(当时的慈溪县)察院巷的一个祠堂里。罗枫的父辈是余姚人,家境贫困,想着县城的生活条件能好一些,就搬到了慈溪县城,即现在的慈城。罗枫是家...
22
一笔一画还原印象中的老慈城
当初的一句话,激励了罗枫一辈子。到现在,五六十年过去,罗枫还是用一把刻刀,在玻璃上进行自己的创作。“现在大家都用刻板、蜡盘来创作,全国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用这种方法...
23
“冯半城”里的冯家人
吴天云-文 讲述者 冯有康 1946年出生于慈城镇西的冯家新屋。自小长在慈城,1965年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农机系。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宁波农业局工作。1972年,...
24
半个县城的“冯家屋”
二十世纪上半叶,如今的慈城在当地人口中还叫作慈溪县城。那时候,县城里流传着一句俚语:“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九个字,道出当时县城里的三家氏族。传闻,冯家宅子...
25
小镇的年少时光
大宝山坐落于县城外西二里,与清道观山(塔山)两相遥望,蹲守县城东西两侧,山虽不高,亦不精致,却是冯有康童年里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一年到头,孩子们在大宝山都有自己...
26
慈城人的年糕情怀
和每个慈城人聊天,总是离不开年糕这个话题。 冯有康记得儿时经常玩“搡搡年糕”游戏,“搡”即捣的意思。两个孩子背靠背,双手相互用肘勾住,再分别弓腰将对方背起放下,...
27
编写启承祠贞房支谱
祖坟、祖屋和祠堂是连接故乡与游子的纽带,也因此,族谱和宗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有康的庆吾三阿伯曾寻根回乡。此时,距离冯家新屋建成已经过去一百...
28
慈城最后一个制秤人
张落雁-文 讲述者 胡松青 1948年生于慈城镇。从事杆秤制作四十多年,制作大小杆秤一千余支,现为非遗项目钉秤(杆秤)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这一天黄昏,太阳还未完...
29
一
那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胡松青的父亲胡敬宝是永康人,他曾是到处行走的挑担人,经过小镇和村子,穿过大街与小巷,他行走江湖依仗的手艺是制秤。直到有一天,他来到...
30
二
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制秤。 读了半年的初中,胡松青辍学了。父亲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要么,你还是跟我进黑白铁社学做秤吧!” 刚当学徒的日子,异常辛苦。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