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
2006年,沈国峰加入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同年加入江北区文联。也是从加入江北区文联后,沈国峰的摄影生涯开始了转变。通过江北区文联,他认识了从慈城走出的作家冯骥才。近二十年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倡导与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致力于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的标志性人物。冯骥才曾说,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沈国峰。
2000年,中国共有三百七十一万个自然村,而2010年过后仅剩两百六十三万个,这意味着每年有九万个村落在消失,平均每天有八十到一百个村落告别人间。2016年,温州泰顺遭遇台风,仅仅两个小时,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这三座国宝级古廊桥被洪水冲毁,从世界上消失了。除了这些不可抗力因素,古村、古镇、古建筑的人为破坏也越来越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可惜,保护的速度常常追不上毁坏的速度。
沈国峰意识到,许多摄影家拍过的古城和古建筑作品,都成了这些建筑的“遗照”,大部分古城在拍摄后不久就消失了,而他的家乡慈城却是活着的。像慈城这么完整的古县城很少见,其他地方大多支离破碎、名存实亡,而慈城还是比较幸运地保留了古县城的格局和老房子。于是,把它们拍下来就成了文化的一种延续。就这样,镜头成了他的眼、他的嘴、他的心,帮助他记录下家乡的点点滴滴。
作家韩少功曾说,一般的照相不是摄影,因为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者的镜头分泌着感觉、情感、思想以及价值判断,是一种透出了脉搏和体温的视觉语言。沈国峰一直将这句话奉为标杆,努力践行。决心拍摄慈城的人文照片后,沈国峰遇到过很多困难,长年从事婚纱摄影的他虽然摄影技巧纯熟,但摄影风格和方向的转变还是对他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后,沈国峰来到浙江摄协摄影师培训中心学习,同年取得高级摄影师职称。平日里,他还尽可能地多学习各种摄影类型和风格,向经验丰富的老摄影师们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