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餐桌
外公姓王,已经四世同堂,大年二十刚过,上海、宁波的晚辈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慈城。那个年代,人们不兴住旅馆,于是全部挤在院子里,最多时有三十来人,使原先很大的宅子显得拥挤起来。
但金乐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只觉得温馨与新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外婆都会带着他,提前几天拎着磨完的米粉到作坊里加工年糕。每次年糕刚出炉,金乐都会趁热吃上几条,直到肚子圆鼓鼓了,才不甘心地看着年糕被放入水中浸泡着保存。
年糕尝鲜结束后,他又会每天不厌其烦地问外婆:“舅舅什么时候回来?”“舅舅回来了吗?”外婆也会日复一日地回答他:“快了,快了。”
舅舅真回来的那一天,是金乐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因为舅舅是上海一家南北货店的经理,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上海来的糖果、桂圆、糕饼、香菇、火腿对小孩子有着无法拒绝的吸引力。除了这些,还有金乐最喜欢的纯奶油制的奶油蛋糕。蛋糕只有几块,但他总恨不得一口气吃光,舅舅也总是会调笑他:“慢点吃。”而金乐则只是一边吃,一边说着:“可香可香了。”于是大人们看着他满脸的奶油,都哄堂大笑起来。
等所有人到齐,孩子们依旧在庭院中玩耍,但大人们纷纷忙活开了——因为年夜饭的准备提上了日程。金乐的妈妈、舅妈、姨妈……所有的女性长辈分头行动,买菜的买菜,做菜的做菜,最后全部集中在厨房里忙活开了。
过年的餐桌,对金乐来说,也有着不亚于奶油蛋糕的吸引力。平时少有的大鱼大肉,都会变戏法般出现在盘子里。当开餐的那一刻,他的目光也贼溜溜地在一盘盘大菜上移动,最后,往往会停留在白斩鹅和大蹄髈上。一年中的其他时候,每想起这一刻,他也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
对金乐来说,小时候的他对过年有着异乎寻常、如今的孩子很难理解的期待。那时的亲戚,是从“大老远”赶过来的,往往会带着期待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好东西。而在过年前,居民们都会分到一些肉票、鱼票、腌票、粮油票等票据购买货物,口腹之欲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除了吃的,他往往还能收到十块钱左右的“巨款”压岁钱,供他任意“支配”,可以买来好多平时买不起的“新奇玩意儿”。
多年以后,金乐从慈城搬到江北城区,又从江北搬至江东,这种大院子中阖家欢乐的喜庆氛围逐渐离他远去,而他对过年的期待,也再回不到小时候的翘首以盼——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过年的餐桌也就失去了期待与兴趣。
这种对大院生活的怀念,也成了他对慈城最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