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相见
江苏镇江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水资源丰富,这里不仅是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还是秦淮河、太湖湖西、沿江三个水系的集聚点。境内景点遍布,特产众多,镇江香醋更是享誉海内外。
在小桥流水人家环境中长大的朱焱,虽体格并不健壮,但从小就有一个当军人的硬汉梦,梦想着有一天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这个梦想终于在1998年12月实现,虚龄二十岁的他应征入伍,如愿以偿走进了千里之外的大连军营。
在部队,朱焱一边刻苦训练,一边努力学习,要求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7月,他考上了武汉的军校,开始又一段新的旅程。
在武汉,朱焱并不知道自己求学的这座城市与宁波有何关联,武汉大学为何人所建,他也没有特意去关注过。校内许多老房子,浮光掠影而过,并未细细探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年过去,朱焱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按部队规定,哪里来的兵,原则上仍回那里去。他是在大连当的兵,应该回大连,不知怎么的,他被分配到宁波慈城某部队。
2003年7月,朱焱踏上来宁波的火车。
对那时的他来说,宁波是陌生的,他从没有来过,也不了解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只听说经济挺发达。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所以无论分配到哪里,除了不折不扣地执行,不会有第二种想法。
火车到了宁波站,朱焱提着简单的行李下了车,感觉这车站比起武汉站,还是显得太小。
夏天的宁波,天空显得特别地蓝,朱焱走出站,抬头看到天空飘过一朵白云,觉得自己也像一朵云,飘落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去慈城,还要另外转车。朱焱根据报到通知上的路线提示,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白沙车站,坐上了331公交车。让他意外的是,慈城居然离宁波市中心这么远,公交车在狭窄的宁慈公路上晃了一个小时,才到达终点站。
走出车站,打听到部队总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他只好叫了一辆三轮车前往,一边好奇地打量四周。三轮车走街串巷,这一路给朱焱的印象是这慈城的路真不好走,很多地方挖得稀烂,可以看出正在搞建设。听三轮车师傅在讲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朱炎不由想起那句流传很广的玩笑,“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宁波人讲话”。这当然是夸张了,只是对初来乍到的朱焱来说,他听不懂宁波话,只能连蒙带猜。不过古镇那不经意中散发出来的宁静气韵,让他感觉很亲切。他暗暗纳闷,明明是第一次来,为何没有任何的陌生感与距离感,是因为这里的山水建筑,与故乡一般模样吗?再细想,宁波与镇江虽相隔了近八百里,但同属江南,有众多相似之处不足为奇,不由释然。
部队总部在慈湖边上,朱焱第一眼看到慈湖就心生欢喜。7月,正是树木最葱郁的季节,沿湖一棵棵大树,张开巨大的树冠,倒映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清凉感。朱焱在这里集训了二十天,每天晚上,他和他的战友们都会到湖边散散步,去师古亭吹吹风。2003年的慈湖还没有改造,周边环境也不好,可这汪湖水还是吸引了朱焱的目光,让他对慈城这个古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集训结束后,朱焱被分配到部队总部下面的义乌某站去工作。当他提着行李,坐上三轮车去车站,坐的依然是331公交车,走的依然是那条宁慈公路,只是他的心情与刚到时似乎有些变化。但具体到底是什么变化,他一时又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