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古县城的记忆
2019年12月13日,本书首批四人的采访团队从宁波来到北京。第二天,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慈城人王义遒、鲍洪法和金乐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而《讲述:24个人的慈城记忆》这本书,也从那时候起,正式进入创作阶段。
世上有许多美好的词汇可以用来赞美人类居住的城市,例如舒适、精致、宜居、活力、便捷、伟大、典雅、诗意、宁静等。不同的城市,往往具备不同的城市魅力。
可是有这样一个词语,为世间众多的魅力城市所共享,甚至可以跨越国别、地域、民族、宗教的界限。这个词语就是记忆,共享这个词语的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已将135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宁波名列其中。在宁波,历史文化名镇——慈城,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许多独家的记忆。
两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践筑句章,慈城成为宁波地区有城之始。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房琯成为慈城县城的首任县令,此后历经1200余年的县治,这座“慈孝之乡”,逐渐巩固了“城池”的风貌与骨骼。至1954年,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使用至今。
探寻一座城市的记忆,尤其是慈城这座“千年古县城”的记忆,其实是一个带有“遗憾”情绪的过程。我们无法与古人直接对话,在当下,恐怕也难以窥见慈城在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全貌。属于慈城的记忆,许多已被撰写在史书、县志中,成为端正而又略显遥远的文字,其中或许还有许多珍贵的记忆碎片,消散在时光的缝隙中,令人倍感遗憾。通过对本书二十四位受访者的采访,我们只能片面描绘出不到百年间的慈城,但哪怕只是不到百年的这一段“小城时光”,在不断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一种淡然处之的城市哲学,仍使这种遗憾有了独特的美感。
这种城市哲学,存在于慈城的角角落落。在这里,总有点点滴滴的瞬间,会深触人的内心,唤起人久违的乡愁。不论是穿行大街小巷,看炊烟袅袅升起,老人闲坐喝茶看报,还是漫步慈湖边,赏花开花落,任金色暖阳斜照在身间。慈城是公平的,不论是“老慈城”,还是新来的游人,每当徜徉护城河畔、牌坊下、花海里,闲适总会漫卷而来。
这种美感,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字里行间,本书二十四篇文章所记叙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就是近现代慈城历史变迁的“市民视角”。所以,它们更多是粗犷且少加修饰的,原生态地展现了一地一城一群人的生活经历。其中,也有天马行空甚至曲折离奇的篇章,历史本身,往往要比我们笔下的描绘更加神奇。
其实,本书的受访者大多数都是极为平凡的人,他们或是出生在慈城、成长在慈城,或是在慈城工作,之后定居在慈城……他们在慈城所见所闻的宽度,加起来可能还不到镇域面积一百余平方千米的一半;他们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更不足慈城镇史的十分之一,但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却足够精彩,足够为之大书特书。
因为,这里是慈城。
一座独一无二的城。
2020.4.20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