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木雕

初遇木雕

1973年,慈东公社新联大队。

这一天五点,整个村庄刚刚从朦胧的薄雾间醒来。这时,乡间小道上出现了一个瘦弱的少年,手上拿着一根长长的竹蒿,脚边是一群毛茸茸的鸭子,迈着蹒跚的步伐,“嘎嘎嘎”地唱着叫着,欢快地前行。

那就是甘金云,十六岁的他刚从五七中学毕业,回到新联大队第四生产队,成了赶鸭人。三百多只鸭子在鸭竿的指挥下,排列得井然有序。他们一起走过田野,走过家乡的青山绿水。鸭子从河上游过,而他则无数次从茅家桥、棚门桥、丁家桥……那一座座古老的石板桥上走过。

“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很多个黄昏落日时,他问自己。

直到几个月后,大队里有人来问他:“小伙子,大队办了一个雕刻厂,你去吗?”

他懵懵懂懂地回答说:“那去看看啊!”

1974年1月1日元旦,甘金云来到宁波工艺美术厂加工点——新联雕刻厂报到。他左右看了看同来报到的一群人,足足25个!基本都比他年长,有几个显然是知识青年。

几分钟的等待后,他们的师傅出现在面前。这是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男子。他的目光在队伍里巡视了一遍,清了清嗓子说:“今天,你们每个人会领到属于自己的一套工具,但是,只有凿子,没有凿柄,这就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

他们果然领到了工具:盒子里是大小不一的凿子,整整二十五把!甘金云小心翼翼地把整套工具抱在怀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

第一天,先开始学雕刻。用的是废木板,雕的是最简单的野菊花。

花样是一早有的,用复写纸在木板上复印好,就照着它的线条雕刻。

“好像不是很难嘛。”有人轻声嘀咕,看着师傅轻轻巧巧凿了几下,一两朵小巧玲珑的野菊花就展现在眼前,虽然没有颜色,可鲜活得呼之欲出。

有人忍不住学着老师的样子凿了一下,“啊”一声惊呼,线条居然歪了!

同样一把凿子,在师傅手中,是听话的工具,犹如神笔马良的画笔,想什么就能画出什么;可在初学者手中,却如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没点本事根本无法掌控。甘金云没有急着动手,而是细细地观察师傅的动作,哪里力道要重,哪里需要轻……

等到心中大致有底,他才开始小心翼翼地使用手中的工具,用的是平凿、圆凿和三角凿。技法其实也是最基础的,无非是打坯和修光。

花瓣、花蕊、枝叶,一朵野菊的雏形展现在眼前。甘金云看了看自己的作品,摇了摇头,似乎哪里不对?再仔细观察师傅的作品,他刻出来的菊花,枝叶层层叠叠,极富层次感和立体感,而他的却略显平面呆板。

“再来一遍!”甘金云为自己打气。

一天下来,甘金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木雕作品。那块长不过二十厘米,宽不过十二厘米的木板,却成了他这一生梦想的开端。

有时候,一门手艺和某个人,似乎真有种冥冥之间的联系。甘金云只要一拿上凿子,心就瞬间安静下来,面前的木板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他是主宰!那段日子,他天天捧着木板和工具,一遍遍地雕琢,从最简单的花鸟开始:牡丹、月季、梅花、绣球花,还有喜鹊、寿带鸟……

在清早微弱的晨光中,在深夜昏暗的灯光下,他总是保持着那个姿势:略弯腰,低头,手握工具,目不转睛,细细雕琢。难以想象,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够保持这样的沉静和坚韧。

三个月后,是师傅定下来的考试时间。

“啊呀,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心里没底啊!”

大多数人都显得有些紧张,考试成绩很可能就决定着谁去谁留。

师傅走进来,看着交头接耳的徒弟们,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今天的考试很简单,每个人按着图纸雕一幅花鸟就行了,给你们一天时间,不用慌!”

每个人手上都拿到了一块板,是椴木的。甘金云闭上眼睛,抚摸木板上细腻的纹路,哪怕他没有动手,脑海里已经呈现出整个过程,牡丹在木板上盛放,而点了睛的喜鹊要飞上枝头……他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花香。在神情彷徨的众人间,胸有成竹的甘金云显得很特别。

半天时间,甘金云的作品就完成了,评分的几位老师毫不犹豫给了他“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