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启承祠贞房支谱

编写启承祠贞房支谱

祖坟、祖屋和祠堂是连接故乡与游子的纽带,也因此,族谱和宗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有康的庆吾三阿伯曾寻根回乡。此时,距离冯家新屋建成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冯家新屋早已成了老房子,但祖屋的存在慰藉了漂泊在外的三阿伯,也让冯有康产生触动。

二十一世纪初,冯有康产生编修族谱的想法。冯有康也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冯家的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他们十分赞同冯有康的想法。冯有康在重庆的有桢堂兄来信说:“我们冯家兄弟姐妹现居全国各地,平时又较少联系,早日把家谱修订出来,很有必要。”

冯有康所在的启承祠贞房,到第七代共有八房兄弟一房姐妹。还有一本从冯有康爷爷那辈流传下来、内容简略的手写房谱,放在冯家长房长孙、冯有康的上海有祥哥处。编修族谱的消息传开后,冯有康收到了各方寄来的各家信息,还有从上海有祥哥处送来的启承祠贞房谱。

所谓的手抄本房谱,是一本破簿子,没有封面,没有抄写日期,扉页抄写的支行排行十六字“启承之大,天云本全,保宜有子”,另还有四字,原不知是什么,据查得知是“世德广裕”。

在编修《慈城冯氏启承祠支谱贞房支谱》时,冯有康发现,冯家新屋是保晋公和保恒公兄弟俩在宣统元年(1909)发起建造的。而兄弟俩与当时冯家老屋里居住着的冯有朋阿爷,论起来是五服之内的同族嫡亲,即都是紫园公之子孙。

2005年开始,冯有康开始续编族谱。依着原谱和各房提供的资料,经考证、补充归纳后,以“上承列祖列宗,下继问世晚辈”为宗旨,采用直线一脉为主、不论男女、按代列出的方式完成继谱。

2006年完成后,冯有康将家谱寄给同辈人,人手一册。冯有康在湖南的表姐婉苓来信说:“家谱慰藉了我的思乡之情。”原来,婉苓的母亲,即冯有康姑妈,早年嫁到孙家,她子女多又因工作分散于各地,鲜少知晓祖辈之事,如此一来,婉苓表姐说:“原先连外公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居然还知道了那么多的祖辈。”

的确,家谱编好后,亲戚间的联系更多了,一直在冯家新屋祖居里居住的冯有康也心生欢喜。冯家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现居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湖北、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这几年,各地的亲戚们常在清明节时来慈城祭祖寻根,他们回来大多住在雷家弄的祖居,冯家新屋也成了启承祠贞房紫园公子孙联系的大本营。

冯有康说,编修族谱对他这一辈人来说,不仅是了解和传承祖宗留下的东西,也是想让下一辈了解自家的历史,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到现在,距冯家上一次编修族谱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空闲时间,冯有康也时常联系各家的兄弟姐妹,希望将这十来年新增的小辈名字补充进去。

冯宅鸟瞰图

老城街巷

慈溪人民业余剧团(扫描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