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机厂员工到老板娘

从粮机厂员工到老板娘

1970年,从慈湖中学毕业的郑苏北被分配到位于慈城日新街88号的宁波粮食机械厂。一到粮机厂,郑苏北就到车间做起了车床学徒,回想起来,郑苏北说那是一段充满机油味的记忆。“当时我们穿的都是工装,蓝色的背带裤,还有帽子,不让戴手套,每天手上都沾满机油。”现在,郑苏北的手上布满了一道道纹路,她笑着说:“这双手拿出去一看就是干活的手。”

工作以后,郑苏北就从家里搬到了单位员工宿舍。“我好像过的一直都是集体生活,在家属大院这个集体到了单位这个新集体。”郑苏北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不仅工作日住在厂里,每天除了工作还要军训和学习。“我们每天六点就要起床,开始军训,军训半小时,再开小组会,晚上还要进行德思学习。”那时候的生活紧张有序,对郑苏北来说,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至今她还保留着当时工作证上的照片,“我们几个小姑娘一起到解放桥下的照相馆去拍的一寸照,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超市。”

在粮机厂,一次偶然的机会,不安生的郑苏北接触到了翻砂车间的图纸,“我们平时车床工作要看图纸,但翻砂的图纸比我们的复杂得多,第一次看完全看不懂。”不服输的郑苏北买来专业书籍,学习机械制图,跟着老师傅一点点学会了看图、制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底,粮机厂里原有的宁波本地老职工陆续调回了市区,为确保工厂的生产经营,厂里从外地调来了一个技术员,同时,技术科也开始招人,“听到技术科要招人的消息,我马上就报名了。”郑苏北自学的本领在那时就显现出来,“我们报名以后还要进行技能测试,我不仅会看图,还会制图,当年年底,就从车间顺利转到了技术科。”到了技术科,郑苏北的工作又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当时,厂里只要有设备出现问题,郑苏北都要到车间去看,当时还有些技术改革,她也能参与到改的过程中,还能调试一些专机设备,在这个过程中,郑苏北的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这也为她之后开办企业奠定了基础。

在粮机厂工作,郑苏北不仅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郑苏北和丈夫就是在粮机厂里相识的,之后,郑苏北的女儿还进了厂里的托儿所。“当时粮机厂是国营企业,工厂就像家一样,厂里员工最多的时候有八九十人。那时厂里还有托儿所,女儿小的时候,我们在上班,她就在托儿所。托儿所里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职工的小孩。”后来随着职工年龄的增大,托儿所也就取消了,“我们厂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职工就相对固定了,不再招收新员工,有一些老员工退休了,家里的孩子就来顶替父辈的岗位。”现在看来,这也是一代人特有的时代记忆。

1997年,郑苏北在工厂办理了留职停薪就自己出来创办企业,在丈夫和朋友的鼓励下,郑苏北接起了外贸的单子,“虽然我懂技术,但很多东西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半浦村的小厂房里,郑苏北将生产流程中的三十几道工序一点点摸索出来。机缘巧合,2001年,粮机厂由原本的国企进行转制,郑苏北的丈夫做了粮机厂的新主人,工厂除了生产粮食机械还接外贸订单。现在,汽车类、阀门类、渔具类等外贸出口零部件的机加工业务成了粮机厂的主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