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田桥边的渔民

夹田桥边的渔民

在2010年之前,夹田桥的南北两面,共居住着七十多户渔民,他们都是姚渔一场的员工。夹田桥区块,也成为姚渔一场办公和生活的地方。百余年前,祖籍绍兴上虞以及江苏的渔民们,已经开始在这里讨起生活。

宁波姚渔曾有四个水产养殖场,而它们的前身,是姚江渔业公社的四个大队。渔业公社变成江北区水产管理处后,四个大队就变成了四个水产养殖场。

而姚江渔业公社的前身——慈东渔业大队还没成立前,渔民们大都是“各自为战”,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个体渔民才得到整合。那时,大家分工明确,有专门捕鱼的,也有专门养育鱼苗然后投放入姚江、慈江中的——陈国耀的父亲,就是负责养育鱼苗。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依靠。

当时的渔民,虽属于“农林牧副渔”,工作性质与农民接近,但生活的环境与条件却与农民有本质区别——因为渔民属于非农的居民户口,所以无法获批用农村的土地来造房,夹田桥两边渔民房屋的产权都是集体产权。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陈国耀的家,是一幢建在泥地上的稻草屋——在泥土地上用毛竹先搭出骨架,再在上面铺上稻草,却也冬暖夏凉。“住住还挺好。”但与普通屋子不同的是,这样的房屋,在一年里就要翻修十几次。

还有的渔户则更加居无定所,吃穿住行都在船上。当时的普通渔船,长约六米,宽接近一米。长六米,宽接近两米的渔船就是用来住人的。这些船,全都搭着软篷,类似乌篷船的结构,里面多了些烧饭的炊具和盛放厨具的橱柜,设施也十分简单。这些渔户常常在哪里捕鱼就将渔船停靠在哪里,因此,许多渔户的后代,至今仍目不识丁。

但就是这样的生活条件,这些渔民依旧勤勤恳恳地在夹田桥边繁衍生息了近百年,也成为慈城日新月异发展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