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归乡,穿越千年历史

学成归乡,穿越千年历史

刚毕业时,戴松岳被分配到鄞州中学当历史老师。或许是读了历史系的缘故,戴松岳的脑海里都是宏大的叙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戴松岳调任到鄞州方志办做编辑,而后又在《鄞州日报》任职,最后在鄞州区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辑研究工作。这一段经历,让戴松岳一下子关注起原本沉寂的地方文史,也突然回想到幼时那个奔跑过无数遍的千年古县城——慈城。自此,戴松岳有了深入了解慈城的想法。

当时,市面上与慈城相关的文字材料不多,老慈城相关的资料,大多收藏在镇图书馆的资料保管室。好在戴松岳有个远房亲戚在慈城镇图书馆里担任管理员,有了熟人帮忙,他便时常找上门查阅。而随着对慈城了解的深入,他更是对这座千年古县城生起独特的情感。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慈城人,戴松岳产生想让更多人知晓这座千年古县城的想法。于是,他拿起笔,写慈城的历史、写慈城的故事、写慈城的人物。起初,戴松岳只是抱着把家乡故事写下来的想法,久而久之,《古镇慈城》的编辑方平和秦师娄听说了这回事,便时常向戴松岳约稿。

说起这本《古镇慈城》,还有一则趣事。

在慈城孔庙东的十字路口,有一家杂货店,店主徐延风是戴松岳的老友。徐延风经营的小店里,除了日用杂货,也出售杂志《古镇慈城》。每次有戴松岳的文章时,《古镇慈城》的销量总是特别好。因此,徐延风总爱跟他打趣:“老戴呀,今儿听说又有你的稿子,城里的那几位老先生可一直等着读你的文章呢。”

那时由于工作原因,戴松岳每周才回一次慈城。有一日,戴松岳走过慈城南门的群芳公园时,看到公园亭子里挂着个建议箱。原是慈城古县城要重新开发,政府正在向市民征求建议。

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时常与老友聊起慈城的建设,戴松岳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写了一封建议信。信中,戴松岳提到了两点——一是重建古县衙,另一是扩建慈湖——随后,便郑重地将建议信投进箱子里。

“虽说我不知道当年的领导们有没有看到我的信,不过,现在看来,起码我们对于慈城开发建设是想到一起去了。”三十年后的今天,戴松岳仍时常想起当年的那封信。

当然,抛开那封不明去向的建议信,戴松岳对推进慈城古县城建设可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1988年,为纪念慈城建城1250周年,戴松岳翻遍资料、踏遍慈城,写出了八千余字的《风流千古说慈城》原稿——《古文化区慈城》,并在好友钱文华的建议下,发表在当时慈城的刊物《慈城通讯》上。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古镇慈城》杂志创刊时,这篇文章再次发表在创刊号上。

慈城的一些居民就是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这座“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文化价值,纷纷提出要保护慈城。市人大代表张龙元甚至拿着这篇文章去找有关部门据理力争。十八年来,戴松岳对这篇文章陆续充实修改,变成后来定稿的四万字书稿,该书全面叙述了慈城以及原慈溪县核心区域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除了《风流千古说慈城》,还不得不提到戴松岳的另一本书——《怅望千秋家国梦》。《怅望千秋家国梦》曾获第21届浙江树人出版奖。这本书里,展现了宁波历史人物的群像,更向世人解读了北宋名臣舒亶、旷古探花姜宸英、心学大师杨简、慈江之子袁枚等一批与慈城息息相关的人物。其中,如“严嵩走狗”赵文华,在乡里却是谦逊温和、慎独自好的君子形象,戴松岳通过对史书记载和民间传闻、地方文献的对比,呈现了赵文华的双面人生,让读者尽量贴近历史真相,而后自己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