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与校友话往昔时不变的乡音
经过清华大学九年学生生涯后,鲍洪法应聘至当时的天津工学院(后改名为河北工学院,现为河北工业大学),教书二十一年后又调回北京,在北京市宣武区计经委任总工程师直至退休。退休后的鲍洪法也闲不住,从2004年起便被推举担任慈湖中学北京校友会会长,直至2013年。“校友会让我认识了很多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慈城人,借这个平台,有机会常回家看看的我也能够把家乡的特产和变化带回给他们。”于校友会中思乡情切的会员而言,白发轻盈的鲍洪法不仅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更是架起他们与家乡的桥梁。
“桃李同根”是鲍洪法在校友会工作中贯彻的初心,而“很暖人心”是校友会成员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担任新一届会长后,鲍洪法一心要把校友会的工作送上一个新台阶。每年春节前,鲍洪法坚持给年长的老校友电话拜年,如果本人未接电话,他会一次次地打下去,直至对方亲自接通为止。每当暑夏天气特别炎热或者寒冬天气特别冷的时候,鲍洪法还会打电话向几位年近九十或身体欠佳的学长问候。而校友会的日常工作,除继续寄送生日和新年贺卡外,鲍洪法又增加登门向八十、九十大寿的校友庆贺生日的活动。每每有宁波小百花剧团来京演出,在剧院门口,总能看到瘦长挺拔的鲍洪法在夜色中一直等待校友前来领票的身影。
“师古亭下看鱼跃,阚峰岭上采板栗。”“普济大庙赋灵气,慈湖亭桥增秀丽。”家乡的景是校友会成员笔下的字,乡愁的情是他们心中的诗。为了让校友会成员的思乡之情在纸页中体现更多,鲍洪法将《校友信息》增加至每半年一期,不久又改成一年出版四期,如今已出版近百期。在鲍洪法以及几任会长的鼓励下,《校友信息》中佳作篇篇:“年少离校上京城,弹指一挥已成翁,一年一度校友会,慈湖学子喜相逢。乡音未改叙今昔,往事历历心头涌,彩虹桥上迎朝阳,读书学习还用功。师古亭前送晚霞,夜住宿舍月朦胧,老师教学育人才,母校恩情铭心中。遥望南天思母校,仿见彩霞笼阚峰,千年银杏高入云,人生却似夕阳红。”“正如一首《乡愁》歌词所讲,游子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妈妈你可知儿女心肠……是呀,我们千万要记住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一生情的乡愁,永远记住家乡,记住生我养我的宁波故土,正是我们的校友会与宁波在京组织之间这条纽带,让我们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切了。”
不仅如此,鲍洪法还经常借回家探亲之机,替校友们回学校看看,并将慈城的录像片《慈城》《慈城古县城》等带回,与校友们分享。每当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播放到关于慈城的节目,他也会通过校友会发出邮件通知,组织校友观看。而校友会每年不落的年会,更是将在京的慈城人牢牢地联结在一起。“我们校友会在三任会长的带领下,坚持每年一次校友聚会,迎接新会员,为居住在京津地区的校友创建一次欢聚的机会,共叙友情,同时聆听母校发展的佳音。会上大家的普通话中都夹着慈城腔,从当时慈湖边的求学经历聊到现在京城的工作与生活,笑声中我深切感受到来自校友大家庭的温暖。”这是一位慈湖中学校友的心声,也是在京慈城人的肯定。“乡音未改鬓毛衰。”在校友会工作交流的几十年间,令鲍洪法最自豪的就是自己满口的慈城腔:“我们慈城话和宁波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在北京,讲方言的机会很少,但在校友会或是回乡,我的一口慈城腔都是让人惊讶的,从来没变过。”
“回望来路,就让我踏上归途。”如今,因家庭原因,已到耄耋之年的鲍洪法鲜有机会回乡。但一旦打开尘封的记忆之门,那雨幕下黛青色的石板路,石桥下曾经穿过的潺潺小河,还有师傅搡年糕时热乎乎的蒸汽,都从家乡那幅浓墨淡彩的画卷中显映而出。想起慈城,他的耳畔仍是过去听大戏的欢笑、小河岸边艄公的拍桨声、驻足慈湖边的潺潺水声,还有很多很多……汇在一起,就是那首属于慈城和鲍洪法之间剪不断的《乡愁》。
慈城电影院(扫描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