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实践善意善行的人文关怀

躬身实践善意善行的人文关怀

1973年1月,高中毕业的翁生国进入位于慈城的农机修造厂。那时的工作传统是进厂先做三年学徒,翁生国就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师傅善良慈祥,学徒纯厚积极。每天早上,翁生国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入厂区,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师傅和前辈的指点下,摆弄生产设备。“那时的人都很单纯,相处起来很简单,师傅传授技术都是倾囊相授,没有私心。”翁生国说。

那时的农机修造厂,主要生产柴油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当时正是农业逐渐从人力过渡到机械化的时候,从师傅和翁生国手中制造出来的机械,成为各个地方抢手的“香饽饽”。“当时的产品都不用推销,提前排队买还不一定能买得到。”翁生国笑着说。

用心学习的翁生国成长很快,在前辈们的无私帮助下,短短几年间,从学徒到正式工人,再到车间主任。但不管是什么职位,翁生国都牢记慈风孝行、与人为善,在同样崇尚善意善行的工厂,翁生国获得同事们很高的评价。

在工作生活中,翁生国也躬身实践善意善行的人文关怀。有一天晚上10点多,已经下班回家的翁生国正准备睡觉,突然被同事敲开门,说厂里有一对夫妻吵架,丈夫一气之下摔门而出,一时找不着人。得知情况的翁生国二话没说,马上穿衣出门跟同事们前去寻找。当晚下着滂沱大雨,翁生国拿着手电筒在慈城古老的街巷间努力寻找。

“找遍了这个人经常去的地方都没找到他。情急之下同事们想到他父母早逝,他是个很孝顺的儿子。”翁生国回忆说,得到这条线索后,翁生国和同事们马上前往坟场,结果果然看见这个逃跑的丈夫跪在父母坟前,在大雨里放声痛哭。看到翁生国和工友们,这位逃跑的丈夫很惊讶,也很感动。翁生国对他说:“你这么孝顺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同样对待妻子呢?她也是你的亲人,是一辈子比父母更长时间的陪伴。”这位逃跑的丈夫顿时醒悟,跟随翁生国返回家中,而且从第二天开始仿佛换了一个人。“以前这个人在厂里是出了名的刺儿头,但经过这件事之后逐渐与人为善,并从一个工作落后分子,变成了车间生产标兵。”翁生国说。

让翁生国感触很深的另一个慈城传统风气,就是诚信。1986年,工厂开展福利分房,但是需要分到房子的人交五千元押金,用于下一批房子的建设资金,待工厂资金充裕时归还。“现在觉得五千块钱不多,但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资金,我当时每个月工资才一百多块钱。”翁生国说。无奈之下,翁生国只能求助朋友。原本以为要求助多人,但翁生国一次性就从一位朋友那里借到了五千块,而且朋友的举行让翁生国很是感动。

当时这位朋友刚刚把老房子卖掉,手里有六千元钱,当翁生国向他借钱时,他很爽快地就借了。“我很感谢他,坚持要给他打欠条,但是朋友说打什么欠条啊,不用,我相信你。”翁生国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备受感动的翁生国和妻子商量:朋友这么讲究诚信,他们更要信守承诺,尽快把钱还上。于是,翁生国和妻子三年间省吃俭用,分两次把五千元借款还上了。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现在的人说借钱伤感情,我们年轻那时候,借钱不仅不伤感情,而且还增进感情,令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翁生国感慨地说,这就是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是慈城这片诚信友善的土地赠予慈城人的丰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