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浮碧社区,落实管理细节
“世界再大,也是一个村庄;村庄再小,也是一个世界。”在社区工作,事无巨细。在书记“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下,社工们贴地“飞翔”在这样的小世界里。
2005年,薛国华刚到社区工作时,社区办公室还在只有三间屋的老房子里,半年之后,才搬到了现在的社区办公室。
薛国华的家离办公室不远。从家里出发,要是骑电瓶车,不用五分钟就能到办公室,步行的话,则需要十分钟左右。“有时到了办公室,我还是会骑着电瓶车去逛一圈,停下来,走走看看,跟人们聊聊,走进社区看看,问一问环境怎么样,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困难或者问题。”薛书记打开了话匣子。
令薛国华印象深刻的是,社区内有个空巢老人总是向他们反映,家里的电视机图像放不出来,而言语的矛头,直接指向邻居,以为是邻居故意把他家的信号切断。为此,老人几次三番到社区投诉。薛书记耐心地跟老人家解释,表示邻居肯定不会故意切断信号,有可能是操作不当、不会使用,或者是遥控器按错了等别的原因,“马上给你去看看。”这是薛书记常说的话。空巢老人独居,生活中一旦出问题往往如临大敌,而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再细小的问题亦如一座大山压顶。因深谙老人们的心理,他总是主动上门排解、劝慰,久而久之,“旁逸斜出”的事也逐渐成了薛国华的“分内事”。
近些年,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各网格长经常深入群众,跟居民聊聊天,收集问题。“居民说事”每个月举行两次,收集居民的烦心事。对垃圾分类事宜,进行多次宣传,有的居民面对种类繁杂的垃圾完全分不清,薛国华带领队员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讲,直到他们像背书似的“滚瓜烂熟”。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而居民们关心的所有事都是头等大事,无论是日常生活小事,还是拆迁大事。
在薛国华的记忆中,2011年开始,慈城七百多户人家进行了大规模拆迁,为开发民权路步行街、历史文化一条街,往西拆一部分,再往东全部拆,店铺招商入驻,才有了如今的模样。当时整个社区有一千八百多户,三千九百多口人,十年来,只剩下一千五百多户,二千七百多人,大多数居民都搬迁了,而这搬迁的过程正是慈城发展的脚步逐渐稳固的过程。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住老房子,有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并不如意,居民们亦向往“搬迁新居”。在配合拆迁办做动员工作过程中,居民多数表示赞同,同意搬迁。
不可避免的,也有不理解的住户,有难啃的“骨头”。社区里全力配合镇拆迁办一起做拆迁户思想工作时,发现有的拆迁户家庭成员住在宁波市区,于是,他就一次两次地上门,无论在工作日或非工作时间。经多次上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润物细无声,即便是最难啃的“骨头”也“酥烂”了。
在拆迁和开发中,牵涉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工程施工时哪里有损坏需要维修,薛国华也马上跟施工队沟通,路灯坏了、哪里路破了、下水道没有疏通等,所有这些肉眼所见或未能见的,都及时沟通,将后续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