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缘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是钱文华工作之余的主要爱好。1976年,他的创作方向开始从古体诗走向自由诗。到1982年时,已经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

因为偏爱乡土,渐渐地,他萌发创作乡土题材诗歌的想法。但诗歌并非无本之木,需要丰富的阅历作为基础,于是他想到了当时还位于慈城的江北区文管所。那一天,他和亦师亦友的老同学戴松岳去到那里查阅资料。

到了文管所,他们吃惊地发现了一套原装的清光绪《慈溪县志》。他小时候,常听人说慈城以前是慈溪的县城,但在看了全二十四本共五十六卷的《慈溪县志》后,他才终于对慈城的城市建设、人物、历史渊源有了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其中记载的人物故事,引起了钱文华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当时的文管所所长华焕兴也十分支持两位年轻人研究地方文史的热情,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只要是他们两个来了,《慈溪县志》原本要给他们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了解后,钱文华正式开始创作乡土题材的自由体诗,并很快获得了成功。在之后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上升的蔚蓝》中,他的数篇创作被选摘。

而在这段查阅文史资料的经历中,钱文华还有不少“意外收获”。他意外结识了两位在慈城做田野调查的七十多岁的民间研究专家,慈城人杨老先生和他的朋友龚老先生。兴趣使然,钱文华跟着他们一起,骑着自行车踏遍了慈城的角角落落,随后还将田野调查的触角伸向大隐、河姆渡等近邻。他们就这样边走边聊,空闲时还一起吃饭喝酒,让钱文华的研究阅历获得了提升。

1984年,钱文华踏上了姚江北岸王家坝尚未挖掘的句章古城遗址,看着山脚裸露的似乎来自海岸边的礁石,无意之中,从写诗迈向地方历史研究的想法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