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以为制秤只是一样普普通通的手艺活,后来才明白,每个年代都会在秤杆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刻痕,而他手中的那杆秤正镌刻了近五十年的风雨变幻。

改革开放的大潮,就那样迅疾地席卷到这个古老的小镇。慈城人兴起生意热潮,有的经营起小本生意,买卖一些日常用品;有的则做起大生意,建房开厂。做生意兴盛起来,也带来制秤行业的兴旺。

1986年,胡松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出来开店!

店铺是他老早物色好的,位于民主路1号,地方不大,却足以容纳这份小手艺的施展。没有想到,秤店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开张了。那时候,做买卖都需要用到秤,胡松青的生意好到店铺的门槛都要被踏破。手头上的一杆秤还没做完,就已经被订了出去。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不得不彻夜赶工,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要不收两个学徒?你这样哪里忙得过来!”妻子对他说。

胡松青连声道好。

那是秤店最好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得红红火火。他回忆起那段门庭若市的时光,不由得感慨起来。

这中间有一个插曲。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人,是个卖猪肉的商人。

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我要定制十把一百斤的大秤,一个星期以后要!你做得好吗?”

“做得好!做得好!”胡松青一口答应。要知道定制一把一百斤的大秤,价格要六十元左右,十把就是六百元,在当时那可是大数目啊!

一想到能接到这么大的一笔生意,胡松青喜不自禁。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趁店中没有其他客人,商人要求胡松青在秤中做手脚,并答应完成之后钱好商量。

听到这样的要求,胡松青的脸一下子就涨得通红。这个数目的钱不是不诱惑人,这样大的生意不是不想做,可是他怎么能为了这些破坏作为一个秤匠的诚信和原则?

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对他说做秤的,“一两就是一两,一斤就是一斤,那是丝毫作不得假的!”

胡松青最终拒绝了这个猪肉商人,也让很多抱有“坏心思”的人吃了闭门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