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寂多年的育人之地重焕光彩
半浦小学自1921年奠基,在1998年之前都是学校,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而后这里就荒废了,被当作五金厂厂房使用过,不过维持时间并不久,2004年公布为江北区文物保护点。“2015年4月23日,我们把这里承租下来,就是想让这里再度实现育人的使命。”竺彩君说,会选择与教育相关的产业是因为做旅游这些年里和教育系统打了很多交道,“教书育人是伟大的职业,我总想为教育做些什么。”于是,竺彩君就开始打造德造教育半朴园国学教育基地。“‘德造’两字取自《诗经·大雅》,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打造这一国学教育基地就是想让大手牵小手,代代传承,打造一个育人样板。
在打造半朴园之前,竺彩君走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家,有一户老人家给她的赠语,让她的内心倍感沉重。“那位老人家姓郑,1949年在半浦小学读书,1964年在半浦小学教书,见我们去拜访他,他准备了很多关于半浦村和慈城的杂志。老人家还把自己读书时用的煤油灯捐献出来。知道要打造半朴园,老人家很期待,在我走出他家门的那一刻,老人家动情地说,‘小竺,你是现代的孙衡甫。’”如此高的期待,让竺彩君不敢辜负。在之后的走访中,竺彩君了解到,半浦小学的校歌中就提到“忠孝仁义信,犹如明月照心胸。培育德智体,长大成为国家栋。”这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让她更有信心在这块育人之地做好半朴园。
2016年2月8日,半朴园正式开始运营,经过修缮,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弘扬中华圣贤文化、传承中华千古智慧”的国学教育基地。“我们没有改变这里原有的结构和用材,你看这些窗户上的琉璃玻璃都是以前留下的。这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多年无人打理,但这里的铜钱草依旧长得很旺盛。你看这条走进园内的道路,进来是个‘半’字,出门时看到的就是‘未’字,我们办慈孝文化教育,就是传承书香,让一颗爱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更好地走向未来。”竺彩君说。
竺彩君介绍:“我接触过很多家长,他们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一到家里就变得不听话,也不注重礼仪,更不懂得体贴父母,让我感触很深。我认为现在的孩子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太少了,在德行和家庭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长久以来半浦村在德孝传统方面有着深厚的根基,我就有了一个念头,要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生活独立、拥有良好品行的人,所以就修建了半朴园,开设这些国学课程。”
国学教育不同于学校里知识类的学习,“慈城有这么多慈孝故事,半浦有这么多尊师重道的故事,我们都想通过国学课堂告诉大家。”竺彩君说,在这里并没有灌输式的教学,而是让大人和孩子通过感知和体悟,用灵魂来呼唤灵魂。
用怎样的形式和内容来做国学教育是竺彩君和她的团队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一直在钻研的。“从最初的框架到整体课程的完善,我们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在竺彩君看来,仁义礼智信中要做到“仁”,就要有“敬”,如何实现“敬”,就要用礼仪来表现。因此,半朴园开园以来开设的第一个课程就是礼仪课。“如何学礼仪?光说没用,让孩子穿上汉服,向孔夫子鞠躬,向父母跪拜,在那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懂礼仪、讲文明、树品德。”竺彩君说,礼仪课程现在已经成了半朴园的王牌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有开笔礼、成长礼、成童礼、成人礼、毕业礼、感恩礼、拜师礼、祭孔尊师礼,等等。此外,半朴园还古为今用,将日常行为规范也融入这些礼仪课程中,开设餐桌礼仪、行走坐卧礼仪、接物待客礼仪等课程。
“除了学会礼仪,我们还想带孩子们走进自然,触摸自然,知道许多生活中用到的东西产生的过程,于是我们研发了非遗手作课程。”竺彩君说,开设这一课程就是想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在半朴园这个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学习扎染、蜡染等古法印染,拓印、篆刻等非遗传承,插花、茶艺等美学雅事,制作中药香囊、古法紫草膏,还可以学习手工包、刺绣、手工编织等。“而且把自己亲手做的东西送给父母师长,收到礼物的人也会特别开心。”现在,竺彩君的办公室门框上挂着许多扎染作品。竺彩君说:“在慈城,每到一个节日都会有特色点心,我们也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包青团、汤圆,打年糕,做油赞子。”
此外,在半朴园,孩子们还能体会到劳作的乐趣。“在春天播种,待到秋天收获,通过劳作,感受收获的不易和欣喜。”竺彩君说,半朴园所做的就是寓教于乐。近年来,半朴园被《德育报》授予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地”“宁波好家长研修基地”等荣誉,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来到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仅2019年一年,园区就接待中小学生5.5万人次。“2015年冯骥才先生回到慈城的时候,他来到半浦,问我以后每年能不能吸引五万人到这里,用了四年时间,我做到了。”竺彩君颇有感触地说,村里的村民也很喜欢到半朴园来,“这里是他们共同的童年回忆,重新被修缮,大家都很高兴。”
“半浦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曾在宋末出过副宰相,更曾出过四五个进士,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也是半浦人。这里真的是名人辈出的地方,名房古迹、高官富商,举不胜举。”竺彩君说,现在自己经常住在村里,找附近的老人聊一聊,“老人们年纪都大了,他们知道的许多历史许多故事年轻人都不知道,我抽空就和他们聊一聊,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为半浦村做些什么。”竺彩君笑说,半浦村很美,但她像个小姑娘太羞涩,总是在角落里不愿被大家看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半浦的美一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这个崇文重教的半浦古村被更多人知晓。
晚清时期的慈城三板桥(钱文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