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画还原印象中的老慈城

一笔一画还原印象中的老慈城

当初的一句话,激励了罗枫一辈子。到现在,五六十年过去,罗枫还是用一把刻刀,在玻璃上进行自己的创作。“现在大家都用刻板、蜡盘来创作,全国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用这种方法刻制剪纸。”在罗枫看来,工具、材料仅是很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创作思路。学历、环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关键在于人的本质。

现在,年逾古稀的罗枫,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会到自己位于大沙泥街的工作室,在这里,他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一待就是一上午。他的桌案上,有各种工具,刻刀、画笔,用于刻制剪纸、画毛笔画和工笔画。“在这里没人会干扰我,这片天地只属于我。”罗枫拿出一本小册子,里面列满自己的创作计划,要发表的、出版的,行程非常满。

自打退休后,罗枫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创作中,他说,以前是抽时间创作,退休了,时间都是自己的,更要拼命创作。他的工作室里有个小音箱,经常放着很能反映各地风貌的民歌、民乐,他说,听着这些歌,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场景,能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许多灵感。在罗枫的工作室里有一张床,画累了,他就在那里休息一会儿。

虽然这么多年罗枫很少回慈城,但他对故乡的记忆丝毫没有褪色。2013年,由罗枫绘画、杨古城撰文的《故园画忆系列:老宁波遗风》出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展现慈城过去的风貌。土生土长的罗枫,选择用画笔记录还原记忆中的老慈城,“我是慈城人,所以我一定要把记忆里的慈城保留下来。”共百余幅画作,将二十世纪初的宁波风土人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罗枫选择的是钢笔画,他说:“这种绘画形式是我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剪纸太轻,肯定行不通;中国画又显得太松散;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都是舶来品,也不行;想来想去只有钢笔画最适合。钢笔画相对真实、细腻,能把场景最好地还原,让画面产生历史厚重感。”

钢笔画笔触繁复细腻,黑白对比宛如老照片,一种沧桑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为追求细节真实,罗枫对画中的一砖一木一草都画得非常用心。岁月斑驳的墙壁、爬上屋顶的南瓜藤、远航的小船都宛如真实再现。罗枫描绘的是他儿时甚至更早时的家园,节孝牌坊、向宅、夹田桥、骢马桥、抱珠楼等,如昨日的风景重现;他展现故乡的风物,正月闹花灯、端午挂菖蒲、小孩滚铜钱等传统民俗更是让人了解了宁波的岁时节俗。他让更多人去回忆、了解当年的老宁波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感受城市的变迁。

“虽说很多东西是新建的,很漂亮,但我还是喜欢一些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罗枫说。正是为了留住曾经和即将失去的风景,他开始埋头创作。“画里的骢马桥就是现在的解放桥,画里的建德坊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玩的地方,那时候的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得。”罗枫所创作的画面充满了生活情味。二月放鹞子,每当春天来临,宁波的田野里放鹞子的人特别多,各色鹞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煞是好看。喜庆的日子里,街头巷尾经常会有跑马灯与大头娃娃演出。还有慈城那片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建筑群,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这跟罗枫从小细腻的观察和对市井生活的熟稔有关。爱观察的习惯,罗枫保持到现在。每天早上去买早饭时,他都会借着排队的时间,静静地观察周边人群,不同年龄的人,他们的神情、动作、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罗枫笑说:“别人都觉得这个老伯安安静静地排队很有素质,其实我是在积累素材。”

“每幅画,只要有人物出现就要有故事感。”他说。他画桥,桥上的人或打躬作揖、彬彬有礼,或挈妇将雏去赶集访客。如适逢婚嫁迎娶,一顶花轿,夺人眼球,赫然在高高的桥顶上。在他的画中还能看到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那是在高高肃穆的牌楼下,一位女子披头散发。旁人有去拉她的,有在劝她的,更多的则在看热闹,长辈则乘机告诫后辈。“旧时,在农村,这种场景常有,因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好多姑娘被逼疯了。”他说。

画作完成后,罗枫联系了北京学苑出版社。听此消息,出版社社长特意带着主编一行五六人到罗枫的工作室,在看了罗枫的作品后,大家赞不绝口,在罗枫的画中,不仅有景,有人,更有故事。罗枫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情感,于是,在创作《老宁波遗风》后,他通过实地勘察,翻阅旧照片、旧资料,准备充分后继续动笔,他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相继创作了《老绍兴风情》《古都杭州》《老舟山风情》。他说,每年都会出一到两本,现正在创作老温州系列画作,之后还要画一系列江南的桥。在作画过程中,他还不断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故事。他不断地画,不断地行走,不断地学习。从学画到现在,他已经积攒了二十多本厚厚的笔记,有的已经发黄,里面有他的随感,也有摘录的美文,还有图画和照片,旁边满是批注。除了钢笔画,退休后的罗枫还在创作《中国历史故事剪纸集》。他说,中国的历史故事里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中国发明的纸雕刻出中国故事,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历史故事剪纸集》共四十册左右,每册六十至一百幅剪纸画,即将创作完成。

这些年,宁波市图书馆“天一展览”、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地相继展览了罗枫关于慈城和宁波的作品。他很开心能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了解过去的慈城,“现在慈城大变样了,除了慈湖边的彩虹桥和师古亭,其他都和记忆中完全不一样。”罗枫感叹道。

对于慈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罗枫一直认为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就慈城年糕而言,他曾经将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在慈城作战的故事剪成连环画,希望通过连环画让孩子们知道,每逢过年慈城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慈城年糕文化可以做得更精更细,做到更高的层次。”罗枫说。

1928年慈城的一座廊桥(钱文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