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的缘起

缘起的缘起

从1956年到1976年的二十年里,钱文华一直生活在慈城。哪怕1976年之后离开慈城到宁波工作,他也会经常回慈城。除了研究历史,这里还有他割舍不掉的思念与乡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却很喜欢东走西走,慈城的四面八方,哪里热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夏天的时候,在当时尚存的城墙墙基边上会聚集很多小朋友,去找钱文华,他肯定就在其中。这是因为,当时的孩子常常会斗蛐蛐,而城墙边上的蛐蛐十分多,战斗力也十分强悍。

赶了这么多热闹,小时候的钱文华,亦在无形中,受着市井的熏陶。

那时的他,家住德兴桥,靠近大西门。家对面是个大院子,院子里原来是西城女校,解放后有几户居民住在里面。其中,一个姓王的叔叔家,是周边不少大人们的聚集地。

每天晚上,王叔叔家里都会有许多慈城人来喝茶讲大道。讲大道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国家大事、新闻时事、坊间八卦,应有尽有,还有慈城历史、慈城传说……

王叔叔的儿子是钱文华的童年好友,每到这个时候,他也会去听大人们讲大道。

晚上的客人里,既有老师,也有地方文化爱好者,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不为过,每每讲到慈城的历史或传说,更会产生争论。

有一次,他们讲起一个晚清时发生在慈城的“三县会审”故事。当时,宁波有个作者写过这个故事,但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连故事发生的具体地址都与“传说”不同。

所以,其中两个人产生了争论,各执一词,一个认同那位作者的故事,一个认同“民间传说”。于是在第二天,他们一个正好休息,另一个就专门请假,结伴去进行实地考证。

第二天晚上,“连续剧”上演,他们两个特地到这里向大家公布谁对谁错。最终那位信任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传说”的那个人获得了胜利:“我就说嘛,那个地方我以前去过,发生故事的凉亭也还在,墓也在,还有各种佐证呢。”

也许,钱文华对慈城历史文化传说的兴趣,就是从那时的熏陶开始的。而钱文华在慈城生活的二十年间,这样的剧情,每天晚上都在上演,从未有过改变。

慈城古县衙

乾隆孝子坊(扫描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