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

逛街

当迈进已经不复存在的大西门,王义遒早就将刚刚的“小插曲”抛诸脑后。城门虽已不见,但门内外的景象,依旧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

大西门外也有街巷商铺,但与城内一比,登时显得稀松平常。城内的路宽了很多,但人也多了一倍不止,显得这路并不很宽敞。横街商铺,星罗棋布,各种上海来的小玩意儿、新事物,都能在街上见着。左瞧瞧右看看,王义遒几次欢脱地几乎要挣开母亲的手,又被紧紧拉了回去:“只准看,不准瞎跑!”

吐了吐舌头,王义遒的眼睛又被一个铺子里的白糖吸引。母亲随着他的目光瞧去,犹豫再三,还是上前打算买一些糖。

平时,白糖可是稀罕物,基本是吃不着的。在黄山村,家家户户吃的糖几乎都是“土糖”:用红薯作为原料,一口大大的铁锅就在那儿一直熬它,熬到稀烂为止。然后搅和搅和,稍稍把火弄小一些继续熬,直到熬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糖,再将它们敲碎,装瓶入罐,就能吃上一年。

家家户户几乎都在那几天熬糖,那个时候,整个村子上空都飘扬着甜甜的味道。但就连王义遒这样的孩子都知道,红薯做的糖再甜,也不如白糖好吃。而要买白糖,只能到慈城买,还不便宜。

刚买好糖,远远的,就传来了“最夫先生”“最夫先生您回来啦”的声音,母亲忙牵着王义遒回到路边,也喊了声“最夫先生”,原来是保黎医院的陈最夫院长去乡下看病回来了。

路过母子俩时,陈最夫停下了脚步,笑着对王义遒说:“小朋友跟妈妈来城里啦。”见他有些茫然,又说,“我儿子也在崇本小学读书,有一个还是你同班同学啊。”

“崇本小学,有出息哦。”“当然有出息,慈城最好的小学,会考第一哦。”“我宁波城里的亲戚都把他小孩送过来读书的。”一时街上人们开始交谈起来。

看着傻笑的王义遒,陈最夫对着他点了点头,又拖着疲累的身躯,背着医药箱,缓缓向前走去。

母亲若有所思,对儿子嘀咕道:“你以后也要像最夫先生一样,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这阵热闹过后,母亲又牵着王义遒往前走去,迎面而来的是更大的热闹,慈城最繁华的地界:民主路的十字路口。

茶馆、酒肆、钱庄、当店、田料、百货……大街小巷上熙来攘往,人群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这里,就是小小王义遒心目中的,“水旱码头大小都会”。他一边从母亲那儿取过栗糕啃下一口,一边心里想着:家里的年糕、粽子哪有慈城的东西好吃,哪怕是印糕、扠糕、金团、汤圆,多吃也就腻了,只有这栗糕,怎么吃都不会腻。

就像这民主路的十字路口,就算大西门没了,城墙倒了,还是这么热闹。

世道再乱,总要坚韧地拼出路;日子再苦,也要想方设法地谋生计。这一点,慈城人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