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家里飘着古早糕点的香气
民权路上的小关圣殿,是包珅幼年时的全世界。包珅喜欢在家翻古书、练书法,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阳光宅男”。但是实际上,能把一个小男孩安心留在家里的,除本来就喜静的性格外,还有家人不间断制作的美食。
照包珅的说法,作为包公后人,“一个不会审案的藏家不是个好厨子”。很小的时候,家中长辈就给包珅讲过家中食谱的来历:话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包公为一个厨子平过冤屈。尽管囊中羞涩、家中一贫如洗,这个厨子还是执意将祖上传下来的食谱赠予包公。时代变迁,恰逢乱世,包家后人家道中落,眼看家中孩儿嗷嗷待哺而一家子却无以为继,包珅的太爷爷在一筹莫展时无意间在旧箱柜中翻到那份食谱。多亏了它,让包家一脉得以延续,食谱也一直传承至今。
包珅与食物的渊源离不开家人的影响,家中的三姨是钟楼附近妇女商店的员工,从十七岁开始学习,深谙慈城地道点心的做法。当时的妇女商店是镇上唯一一家点心店,每天三姨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稍微休息一会儿,凌晨两点半又要起床继续揉面、手工制作点心。四姨和五姨随后也在解放路上开了一家名叫“绿房子”的点心店。外公家从祖辈起便做古玩,挨家挨户收进不少历经百年的食谱,这些食谱后来成了包珅幼时的读物。
“要问我小时候最爱吃什么,我真的很难回答。我外公和几个阿姨都是做糕点的,想吃什么家里都有,这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很是难得。”青团、栗子糕、茯苓糕、年糕等,慈城各色的点心在包珅家的案板上都能见到。
过年的时候,外公还会打芝麻糖和生姜糖。在家里的柱子上钉一枚钉子,将麦芽糖团的一头挂上去,用筷子卷住另一头慢慢往后拉,差不多冷却了就用剪子将糖块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除了要拿出去卖的,剩下的都属于这个唯一的小外孙。拿到糖块,小心翼翼地嘬一口在嘴里慢慢咀嚼,手工糖块特有的甜韧和清香总是让包珅舍不得一口吞下。
而在慈城人的心目中,年糕更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味。大人们在一旁捣米、揉压,包珅和一群小孩子就守在桌边,等着热腾腾的现做年糕团上桌。氤氲热气中,从搡好的年糕团里抓一块咬一大口,另一只手用筷子搛一口事先备好的馅塞进嘴里。笋丝的鲜、雪里蕻的咸,加上软糯的年糕团,一口咽下去,是满满的幸福味道,这就是包珅“独创”的年糕团吃法。
还有龙凤金团,这本是慈城人婚嫁时才吃得到的点心,在包珅家中却不稀奇。滚过松花粉的粉团不粘手,里面的馅儿有很多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红糖馅。印着传统图案的龙凤金团在包珅手中总是待不足三秒,小包珅趁热把还暖乎的金团囫囵吞咽下后,还要一根手指接着一根手指地把松花粉舔个一干二净。
吃过瘾了,包珅也会坐在阿姨们旁边,像捏橡皮泥一样地捏着面团。从调皮捣蛋给家人添乱,到能像模像样地帮上点小忙,在家里那张熟悉的案板前,包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十八岁那年,包珅从慈湖中学高中毕业,去了上海,背起的除了行囊,还有关于慈城的满满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