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青想过将制秤技艺一直传承下去,传到第三代、第四代,而胡家的秤店能成为慈城的百年老店。所以早早的,他把手艺交给了女婿,他不愿意看到这门手艺就这样断在他手里。

然而,时代的变革是如此令人措手不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秤的推陈出新,很快就把木杆秤挤到了边缘……

店铺里的生意就这样迅速没落,只有少数农民才会依然把它当作称量的工具。一开始,胡松青是落寞的。

如此情境,自然没有人愿意接手这门手艺,女婿早已去厂里上班。他一个人守着一家“风烛残年”的小店,听着门楣上挂着的几杆秤,秤盘随风摇晃,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有点不知何处去的茫然。

可是,胡松青很快就想明白了。任何一门手艺,就像一个人,过了人生中最灿烂、最鼎盛的青年和壮年期,终会步入老年。秤作为称量工具已经没落了,但是木秤作为一种工艺品正开始萌芽。有一次,胡松青把自己的手工秤带到一个庙会上,一些年轻人啧啧称奇:“原来还有这样的老手艺啊!”八十元一个的精致小秤,转眼就被一抢而空。

店铺关闭的那一天,胡松青怅惘了好一段时间。可他很快又乐观起来,付不起租金开店,那就在自己家里做秤呗!

“只要有一个人定制木杆秤,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胡松青在黄昏的落日下,整整齐齐地收好他制秤的全套工具,走进屋内用晚饭。

屋子里的桌上是热气腾腾的几个小菜,小狗在脚下欢快地摇头摆尾,老伴麻利地摆着碗筷。作为慈城最后一个制秤人,胡松青并不悲观:能留下的终会留下来……

雍正节孝坊(扫描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