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县城的“冯家屋”
二十世纪上半叶,如今的慈城在当地人口中还叫作慈溪县城。那时候,县城里流传着一句俚语:“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九个字,道出当时县城里的三家氏族。传闻,冯家宅子足足占了半个县城的位置,所以慈溪县城又被叫作“冯半城”。
据传,冯家自汉朝至今绵延一千多年,几十代诗书相传,人才辈出,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出了五十六位进士。同时财丁两旺,族分六支,支支家大业大,名闻四海。著名作家冯骥才祖上那一脉,从清康熙以来靠经营药材致富,在县城五马桥一带,建造了数十幢高楼大宅,占地五六万平方米,规模远超东边的慈溪县衙,俨然是城中之城,惊诧四方乡亲。
冯氏历经千年的发展,底蕴深厚。县城里,凡是姓冯的人家,论起来大多都能攀上点亲戚。
说回“冯半城”的“冯家屋”。县城西街雷家巷15号(现改为雷家巷6号),曾被称为“冯家新屋”,也是“冯家屋”的一部分。往上数几个辈分,是冯氏紫园公的第六代子孙保晋公和保恒公兄弟俩一起建造的屋子。1946年冬天,冯有康出生在冯家新屋里,成了雷家巷15号冯家西首老二家最小的孩子。
冯家的屋子多到什么程度,小时候的冯有康并不十分清楚,但有一件事,冯有康记得特别深刻。
1953年,冯有康到了读小学的年纪,那时候,县城西街中山路西段有一间“慈溪县立藕田小学”,这间屋子坐北朝南,系冯家一支的祠堂——曰“惠宗祠”——改建过来的。校舍占地不算大,建设也不算规范,但也满足从一到六年级各设置一班的教育需求。
冯有康回忆道:“当年开学前的报名,由于我生日小,实足年龄尚未达标,不能报名入读,所幸母亲大人请我堂伯父出面到学校洽商,讲了情面托人帮忙才入的学。后来,据说也有身为冯姓人,到冯家祠堂设的学校求读,给予特殊照顾的缘故。”
以前,县城里只有三条大街,除了县衙门前的那条主街(今解放路),另外两条便是县城里的东街(今民权路)和西街(今民主路)。
在县城东街的东边,有着县城最大的冯家祠堂,曰“统宗祠”。周边有一片相对集中的冯家宅子,便是如今的冯俞宅附近。据闻,冯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另外一处冯氏居住集中的地方,便是冯有康家所在的县城西街附近,后来,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中,那两片宅子被称为冯家前新屋和后新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零散的几户冯家住宅分布在县城各处。这样想来,“冯半城”的名号,也真不是夸大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