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新屋大火
在冯有政刚出生的那几个月,父亲都没有回来。他父亲是上海中国国货公司的一个经理,能算会写,是家里的支柱,那段时间,恰逢日本人轰炸得紧,他实在回不了慈城,只能让妻子袁氏在坟庄里躲避着坐满月子。等到日本人轰炸结束,尚在襁褓的冯有政才被母亲抱回了慈城。
好景不长,慈城很快被攻陷。每日,日本兵都会在慈城街头巡逻,寻衅扰民。母亲不想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勉强度过一阵之后,就带着五岁的冯有政前往上海。
在上海的童年时光,如今八十多岁的冯有政已经鲜有记忆。他只记得自己住在南市中华路,上过当时南市中华路的模范小学幼儿园。
时光荏苒,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父亲也打算带着妻儿安心在上海讨生活,迎接新世界的到来。1946年的一天,正在吃早饭的父亲突然愣住,报纸从手中滑落,滑落的上海《申报》上,《慈城大火》的头条消息赫然在目。
原来,冯家前新屋边上的城隍庙着了大火。前几天,慈城警察局局长的夫人正在里面待产,夜里肚子饿,就打发下人做点心吃,哪知道下人困得睡了过去,酿成了火灾。按说城隍庙大火,父亲远不会如此失神,虽然前新屋就在城隍庙边上,但两处间隔着两面厚厚的封火墙,寻常的火灾根本烧不到家里去。
但此时的城隍庙,却是个特殊的场所——日本人在此存放了大量武器和弹药。日本投降后,这些武器弹药并没有被一并带走,蔓延在城隍庙里的火势,点燃了弹药库,一下子炸毁了那两道封火墙,火情顺势蔓延前新屋。
报纸上说,这场大火一直到后半夜三四点钟才被扑灭。前新屋宅院极大,房与房之间又隔着好几道墙,当时在里面居住的冯家人,听到“轰”“轰”的爆炸声,还以为外面又打起了仗,都吓得不敢出门查看,直到火烧到窗口,才衣服都来不及穿,逃难般地冲出屋子救火。这一拖延,偌大的前新屋,大片建筑被尽数烧光,只剩下一些角落的书房、厨房和养鸡的屋子,原先的久记、月记、宝记、吾记四房,只剩下月记的一角。
第二年,袁氏先带着八岁的冯有政回慈城查看祖屋,发现自家的房屋早已被烧了个精光,不得已,只能搬到沿街的一排偏屋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