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慈湖

千年慈湖

“本心至善,凡圣一致”,是慈湖中学的校训。说的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良知,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坚持做到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凡人和圣人的区别,世界和谐太平,你也就是圣人。

这句话,是从千年慈湖文化中挖掘、提炼出来的。

慈湖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239年,吴国有名的大臣中书令阚泽(字德润)辞官后,隐居到慈湖中学这里,开设“德润书堂”,招收弟子讲学。此后,这里一直是办学的场所。

而慈湖中学的百年历史开端则在1902年。那一年,陈屺怀、关维震、冯君木等几位热心教育的知识界人士发起,由关维震任首任堂长,在慈湖书院原址上建立慈湖中学堂,开设国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教学理念。”王琪解释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慈湖中学最艰难也是最耀眼的时期之一。那个时代,慈湖中学人才辈出,李庆逵、朱祖祥、应昌期、裘元伦等都是那个时期的知名校友。1953年,慈湖中学升格为完全中学,招收第一届高中新生。1956年,首届高中学生毕业,97.8%的人考入高校,名列全省第一。之后的几年里,慈湖中学的高考录取率排在全省第二名。

到2010年后,慈湖中学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校园内打造文化广场、校史长廊、书法长廊等。学校也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多元化发展,推行慈孝和国学教育,在经典的熏陶中,引导学生们逐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尊敬长辈。

校友们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慈湖中学校训。

“慈湖中学的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厚,捐资助学成为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以前有捐地捐资的,现在有捐设备仪器的,还有校友捐资设立的奖学金,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王琪的话语中,饱含着这三十年来融入骨血的感情,充满着对慈湖中学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