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慈城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

土生土长慈城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

1944年,罗枫出生于慈城(当时的慈溪县)察院巷的一个祠堂里。罗枫的父辈是余姚人,家境贫困,想着县城的生活条件能好一些,就搬到了慈溪县城,即现在的慈城。罗枫是家里长子,下有一弟一妹,妹妹现居宁波市区,弟弟则在洪塘。

罗枫的家庭非常普通,父亲做苦力,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都很低,但他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罗枫的小学是在普迪小学完成的,这所由著名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国近代金融业启动期的主要推动人秦润卿发起创办的学校,也是慈城古镇近代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枫的绘画天赋也是在普迪小学第一次受到老师肯定。“当时我体育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鼓励。”在一次由体育老师代上的美术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画一幅画,可以随意发挥,画自己想画的。罗枫根据当时看的《高玉宝》画了一幅画,而在点评学生作品时,代课的体育老师特意表扬了罗枫,原因在于罗枫将日本人衣服上的扣子都仔细地画了出来。“我现在都记得,那个老师说我能在画画过程中注意细节,很有潜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偶然的一句话,让还是小学生的罗枫倍受鼓舞,至今印象深刻,对他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小学毕业后,罗枫到慈湖中学上初中,可就在他初一那一年,父亲在上海工厂做工时被陷害,身陷囹圄。罗枫在结束初一的课业后,失学了。作为长子,他要维系家中的基本生活开销,于是,罗枫就到工厂开始工作。因为年纪小,不到十五岁的罗枫只能到街道工厂做工。“你都想不到当年我做的是什么工作,我会做香。”罗枫说,那时候蚊香、盘香,还有一杆杆用来祭祀的香,他都会做。当时工厂名字叫三制厂,生产的东西囊括三个种类,除了香,还有秤和伞。“那时候就跟着师傅一点点学,也算有一技傍身。”

也是在工厂工作的这段时间,罗枫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展览和各种风格的画作。当时的工人俱乐部经常举办一些画展,自小对绘画充满兴趣的罗枫就经常去那里一起布展。“当时只是给人帮忙,打打下手,完全是出于兴趣,看看别人的作品。”罗枫说那时的自己还不懂画,只是在帮忙的过程中,听别人说该怎么画。

就这样,去工人俱乐部“帮忙”的次数越来越多,罗枫借各种机会看别人的画,听别人说如何“画”,时间一长,和那里的工作人员也熟识了。那时俱乐部里的美工知道罗枫喜欢画画,就告诉他如何作画可以投稿,赚稿费。那个美工还亲自给罗枫做示范,他在红纸上作画,然后用刻刀在纸上刻了几刀后,将刻成的作品贴在白纸上。“他告诉我只要把作品寄到报社,一旦刊登,就有稿费能拿了。”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罗枫开始创作。罗枫回到家就开始画,然后把妈妈的镜子垫在红纸下,刻出自己的初创作品,还把作品寄到报社。“第一次投稿是在我十五岁时,当时发表在《余姚日报》上,我记得稿费是三毛钱。”罗枫说,在那个工资只有十几块钱的年代,这笔小小的稿费,激励了自己的创作。自此之后,他的创作就不曾停止。

随着作品越来越多,罗枫的绘画天赋也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一个朋友的引荐下,他从慈城的一个街道工厂,破格调到当时的海曙区文化站负责美术工作,而后,又到了宁波电视台。也是从那时候起,他离开了慈城,鲜有回去,但对故土的那份情谊始终埋藏在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