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似故乡
2014年4月7日,朱焱正式回到慈城。对他来说,选择慈城,只因他乡似故乡。
喜欢,是唯一的理由。
一个月后,妻子带着女儿也来到了宁波,朱焱去火车站接。看到气派的车站上方那鲜红的“宁波”两字,他不禁想起2003年的夏天,自己走出略显陈旧的宁波站时,那一朵飘过头顶的云。谁会想到,时隔十一年,他正式成为一名新宁波人,从此生活在这里,不再离开。
在慈城越久,朱焱发现自己越喜欢这个地方。平时只要有时间,他最爱一个人慢慢地走在慈城的大街小巷。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旧城改造,喜欢一拆了之,推倒重来。有的地方,拆了真古董,造个假古董。可慈城不是这样的,它要发展,于是有了新区,而老的能保留的都想方设法保留下来。像那些名人故居,旧貌焕发新颜,虽外表少了几分沧桑,但里面的老物无不烙印着时光的气息。当夕阳西下,马头墙上,投下树枝斑驳的光影,那一刻,朱焱仿佛回到了故乡。
他带着妻女去爬山,从高处俯视整个慈城,开玩笑地说:“给我一片山,春采茶叶,夏卖杨梅,秋摘橘子,冬卖毛笋,想不致富都不行啊!”惹得妻子和女儿都笑他在做梦。
带女儿去孔庙,触摸传承千年的文脉。到古县衙,那一段珍贵的唐代砖砌甬道是不能错过的,那是盛唐时期县衙门大堂的遗迹。看着一千多年前的深灰色砖头,想着它们与现代砖头有哪些不同。在金家井巷内,有一排老宅,这是明嘉靖年间进士钱照的住宅。钱照嘉靖七年(1528)中举,十一年(1532)中进士,官至佥事,他的后代又有数人登第,故被称为“甲第世家”。即使过去被破坏了许多,今天仍能从留存下来的一千六百平方米建筑群中,勾略出昔日的辉煌。
走一走老桥,在朱焱眼里,每一块桥板都是有故事的。流连粉墙黛瓦的老屋,静静品味精美的雕花木石窗,感受古代匠人精湛的工艺。抬头,屹立的牌坊,有着怎样的传奇?那一堵碎砖砌成的墙,没有用一点水泥,却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奥秘又在哪里?
来到民权路上,在一个紧闭的大院门口停下脚步,这里以前是部队的家属院,现已交政府用于开发。悄悄走进去,院内空荡荡,二层的办公楼标语还在,楼前的树还在,只是再也没有了人的声音。家属们住的院子已荒废,杂草丛生。他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几株尖椒已经结果,爬上屋顶的南瓜藤已枯萎,一只老南瓜孤独地躺在那里,好像仍在等它的主人到来。一条小狗围着他转,可能是守门人养的。走出大院,朱焱有些伤感,他在朋友圈写下了“繁花落幕,大院也有人去楼空时”的句子。
前几年,宁波遭遇特大台风,古县城被淹严重,朱焱很是心痛,他积极投身到抗洪救灾中。等洪水退去,看到古县城很快又恢复了神采,他满怀欣慰。
朱焱爱慈城,也爱镇江,每次看到宣传镇江的帖子,他都会忍不住转发到朋友圈。逢年过节,他会开着车,带着妻子和女儿回镇江。“小桥流水、秋千、自留地、农家小院,富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站在老宅的院子里,朱焱感叹道。
对学习过的武汉,工作和生活过的义乌与台州,朱焱一样怀念,常常很热情地当义务宣传员。到宁波后,他偶然得知武汉大学和武汉很多老建筑都是宁波人沈祝三造的,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但显然,他更喜欢慈城。在他眼里,慈城处处是风景。那临河怒放的迎春花、寂寞的河埠头,甚至空荡荡的长长小巷、马路上跑步的爱好者、公园里一棵红得正艳的枫树,都能拨动他的心弦。
有时候,朱焱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慈城?直到一个周末早晨,他又去走街串巷,无意中拐进一条老巷子,看到有居民蹲在一棵大树下生炉子,青烟萦绕。旁边的点心店,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一个忙着炸油条,一个在贴大饼。他上前买了一副大饼油条,裹起来,轻轻咬一口,满嘴的酥香。小巷窄而老旧,但充满人间的烟火味。当他走出小巷,外面就是繁华的大街,回过头,那一缕若隐若现的青烟仿佛在告诉他,刚才所见只是他的幻觉,他突然找到自己热爱慈城的原因。那些古旧的小巷,让他找到与故乡连接的通道。而日新月异的新慈城,还有2020年8月即将开通的地铁4号线,又让他深切感受到古镇发展的速度。一边传统,一边现代,慈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天天活在聚宝盆里”,看着墙上刷的这句标语,朱焱不由一笑。这里真是个聚宝盆一样的好地方啊,他庆幸自己没有错过“她”。
古宅春色
孔庙秋色
晚清时期的慈城管山亭(钱文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