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是离家时慈城火车站的鸣笛声
作为当时慈湖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鲍洪法谈不上借鉴师兄们的经验或教训,除了手中一本《升学指南》作为唯一的参考,填志愿对他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押宝游戏。想到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在农业科技远未兴起的当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汽车拖拉机行业。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将清华大学填在了首选位置。
“慈城不设高考考点,我们慈湖中学的全部考生都到宁波市里参加考试。语文作文题我还选了‘当我坐在高考考场的时候’,抒发了一通一个贫农的儿子能进入高考考场的感慨,通篇忆苦思甜的情调。”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高考题目,鲍洪法记忆犹新:面对物理试卷,头脑里一片混沌,心里起急,全身冒汗,直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还没有答完……从考场出来,满脸愁云,那时候的他恨不得纵身跳进三江口。
7月上旬考完后,就静候8月中旬接录取与否的通知。邮局寄来的信是唯一的消息来源,每天鲍洪法都要穿过整个县城,去邮局查看是否有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眼看着同学们都先后有了消息,而他的通知书仍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心事重重的鲍洪法再也坐不住,趁哥哥上班、父母下地干活之际,只跟妹妹甩出一句“我出去走走”就“离家出走”了。毫无目的地走出城,翻过西悬岭、牛粪岭、孔家岭,还一个劲地向西北走,头脑一片空白。直到傍晚,鲍洪法沮丧地回家,从永明寺罗汉殿穿过来走到外山门时,送信的邮递员刚刚好到桥头冲鲍家而来。看到录取通知竟来自清华大学时,一家人都热泪盈眶。当晚他就约好友徐朝雷去母校报喜讯,高兴之余,他与好友跳进慈湖畅游一番以示庆祝。那封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鲍洪法而言意义重大,他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慈城镇首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孩子。
1956年的秋天,告别家门口金黄喜人的杏林,告别水清柳荫的慈湖,告别颤颤巍巍相扶送别的父母,鲍洪法背起行囊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只身前往三千里外的北京开始学习生涯。“初次离家只有兴奋,而后多年,我都是从北京坐一整天的硬座到上海,再乘零点的夜车回宁波,往往上午十点才能到慈城火车站,那时候才从一趟趟火车的鸣笛中感受近乡情更怯。”离家半个世纪,平均一年半载,鲍洪法就会不远千里回慈城看看。哪怕家人早已不住在这儿,他还是愿意走走熟悉的小路,听听在远方不与人说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