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与外婆
九年过去,除了逢年过节,金乐都没有回过慈城。一直到高中考上效实中学后,他才终于回到慈城外公外婆家。
也是从那时起,他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外公和外婆。
那一天,他听学校老师说效实中学曾经的校长陈布雷与慈城关系密切,于是周末一放学,金乐急忙赶上火车,回到慈城。下了火车,他又一路小跑,穿过解放路,来到家中,进门就问外公:“外公,你知道陈布雷吗?听说他跟慈城很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一向话不多的外公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回答更是让金乐又惊又喜:“陈布雷嘛,我很熟的。当年他住在二六市,去宁波肯定要路过慈城打尖,歇脚时候肯定也是要喝酒的。当时喝酒的时候,基本就是我陪他喝。喝完休息也是在我们家休息的。”
金乐忙接着问:“外公你怎么跟他那么熟啊?”
外公嘿嘿一笑:“那当然了,他老婆是你外婆的堂姐妹啊。”
原来,外婆杨逸仙是慈城杨家的第五代后人,五代前的先祖是清代的榜眼,也是慈城唯一的榜眼——杨九畹,再往前推七代,更是明朝的状元。杨家是书香门第,外婆也与同时代女孩子大不相同,从小就上私塾读书,是一个十分开明的女性。
而外婆的父亲,是同辈三兄弟中的老幺,他的二哥有个女儿叫杨品仙,正是陈布雷的夫人。堂姐妹间关系十分好,于是堂连襟也走得很近。
金乐憧憬地听着长辈们的故事,又问:“那外公你呢,是慈城哪家的后代。”
外公微笑着,缓缓地说:“我家就没有你外婆家那么显赫了。”
原来,外公祖上住在慈城边上的妙湾,太爷爷因为做药材生意发家,在那里建起一个叫作“坦园”的院子。坦园的第二代在1888年中了举人,但这个举人当年就因故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外公正是老大王穆之的儿子。
说到这里,外公收住了话匣。
直到很久以后,金乐才知道,外公年轻时曾到上海闯荡,并在十六铺码头开过银楼。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带着家人回到慈城,先是住在状元第,后来屋子起火被烧了,又住到了探花第。再然后才盖起了自己的院子。
外公生性淡泊名利,又乐善好施,曾经出钱用青石板铺路,修理了从慈城到妙湾的路,总长超过三公里。还获得了“王大善人”的外号。
而金乐知道这些故事,已经是外婆外公相继离世之后。
1996年,随着外公的去世,这座尚志路25号的宅子,正式上了锁,许久没有人再打开过那扇漆黑的大门。
再后来,金乐到西安读书,如今在北京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工作。2019年10月的“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是他最近一次回宁波。
而现在,他想回老宅,那个童年的小院里看看。
三娘井
老宅生活
老城店面(扫描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