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还原慈城老底子糕点
2008年,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包珅因为种种原因又回到慈城。帮家里做了一段时间古玩生意后,包珅在解放路303号开了第一家“传家美食”,一个店面卖古玩,一个店面初涉糕点,误打误撞也成了一家集合店。在家中长辈的帮助下,竟也小打小闹着有了点名气。
之后,解放路的这家“传家美食”歇业,包珅回到家中另一间古玩店帮忙,闲时支了个小摊子卖卖小点心,让周边的老邻居们解解馋。日益精进的手艺也让他得到“包好吃”这一雅号。
但是,还原小时候慈城味道的心愿却一直种在包珅心里,2020年元旦,在如今古县城内最热闹的民权路,包珅的“传家美食”老店新开,还是那样古式的门头、朴素的装修,还是那些熟悉的客人。
卖什么呢?当然是慈城人最熟悉的点心。从没经过专业糕点学习的包珅全凭小小的天赋和多年的喜好,在童年的记忆中寻找慈城味道。
慈城有句老话叫作“端午乌馒重阳粽”。在包珅看来,乌馒头是最有慈城特色的糕点之一,端午节毛脚女婿去丈母娘家都要提上一撞乌馒头。包珅犹记得小时候街坊间盛行的传说:乌馒头最早统称为馒头,但因为其馅在外,也被称作盖浇馒头。
据传,宋高宗赵构当年从温州返回,再次途经慈城时,在街头看到涂着乌黑油亮糖浆的馒头,尝了之后,不禁脱口而出:“这乌馒头好吃。”圣口一出,“乌馒头”的名号就这么叫出来了,一直沿用至今。当年因为宋高宗赵构在慈城起名,所以“乌馒头”仅限慈城生产,外地商家唯恐触犯皇命而受罚,都不敢擅自制作“乌馒头”,以致“乌馒头”成了慈城独特的糕点。
湿软的乌馒头上是甜度适中的红糖糖浆,两块叠在一起为一对,24对为一撞。云朵般的花边、饱满的体形,冷了之后也软软的带有嚼劲,沉淀后的红糖浆水更是香甜。不过,乌馒头发面并不简单,低廉的价格也使得如今做乌馒头的店家越来越少。“要加糖水、碱、酒糟后发面,要发整整一个晚上。”但包珅无论多忙,都会做好乌馒头以备客人寻味。提前熬好的红糖水倒进特制的模子里,在蒸笼上蒸一会儿。而后将发好的面团用虎口捏一小块,放进模子,再次盖上蒸笼,“按现在的甜品店的定价来说,乌馒头性价比很低,但是老慈城人爱吃啊。”
灰汁团也是包珅反复钻研、修改调配的一道拿手美食。早稻收割完毕后,包珅把剩下的稻草晒干烧成灰,然后用水淋灰,取其汁水,待沉淀过滤后方可得灰汁。然后把磨好的早稻米粉与黄糖搅拌均匀用文火烧,逐步添加灰汁和黄糖,米粉颜色变黄后便可出锅,趁热捏成小团子。小团子整整齐齐地在笼屉里蒸上半小时后凉透,便可得“灰汁团”。和现在一些以食用碱调味的超市货不同,包珅坚持用老底子取灰汁的程序,因此,他的灰汁团带着醇醇的清香。老顾客总会提示“加点碱”“加点薄荷”,帮助包珅进一步还原几十年前的味儿。
包珅的印花糕也很特别,这是一款由炒熟的黄豆粉、米粉等混合搅拌后做馅儿的糕点,但是包珅用来印糕的模子最“年轻”的也有两百多岁,这些都是外公早年在外面收来妥善保管着的后又被包珅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