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正康与“浮碧山房”
时光的年轮给慈城刻下了历史更替的痕迹。古镇上留存着不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楼房,也有幼儿园、小学、现代化的菜场,汽车在大路上来去穿行,电瓶车和共享单车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突突突”“呼呼呼”地左拐右扭。小孩子们放学后在路边买一块炸鸡排、喝一杯奶茶,叽叽喳喳地回家去。离家两百米,就是几百年前的某处古迹,从他们出生以来就一直矗立在那里,没什么改变。
1984年出生的翁正康就是这样长大的。“我小时候就在孔庙里上的学前班,当时也没感觉有什么,就是觉得这房子真大真老,跟家里的那种住宅不一样。”幼时浑然未觉的事物,却在一生的命运里埋下了伏笔。当初在孔庙前嬉戏玩闹的孩子,从法律系毕业后没有选择对口的工作,转去做了文创设计。从慈城到宁波,再到上海,家乡的文脉给了翁正康滋养,他一直热爱着脱胎自传统文化的中式美学。2019年,机缘巧合之下,他接受罗利鹏的邀请,从上海回到家乡,创办“浮碧山房”餐厅。
开餐厅,对外行的他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老慈城除了走马楼,就是家常面馆,缺乏几家有设计感又不失亲切的个性餐厅。我也想回来尝试一下新的可能性。”山水、马头墙、汉字、园林造景、中式瓶插……他打理的这家餐厅,典雅而温润的慈城元素随处可见。在设计“浮碧山房”的时候,他以环抱着古镇的浮碧山作为餐厅名字,并从《慈溪县志》里挑选了几个典故化为包厢的名字。“石雪”“环碧”“揽秀”,一个个名字都在他心里反复琢磨、反复咀嚼,在唇齿之间逸出音律的芬芳。每个包厢里,挂着“浮碧山房”其中一个或两个汉字的拆分结构画。“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的汉字有建筑美?这个结构就像慈城那些古建筑的屋顶、屋檐,规整又灵动。”翁正康微眯起眼睛,站在挂画一定的距离前比画着。
厨师是一家餐厅的灵魂。在招聘厨师不可或缺的试菜环节,翁正康试了一道又一道菜。有些大厨做的菜虽然好吃,却少了那么一丝感觉。直到他吃到一条红烧鱼——那是一条很普通的鲤鱼,烧法也是很家常的红烧,用小葱带出香气,热腾腾地端上来,夹一块,鱼肉洁白,滋味却丝丝入里。“这是妈妈做菜的味道!”翁正康眼前一亮。又试了试其他的菜,当即决定录用这名厨师。
事后,翁正康发现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试营业期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一拨预约来试吃的基本是翁正康的朋友们。有人提出,现在正是吃春笋的好时节。“咱们自己去山上挖吧!”凌晨四点多钟,厨师拉上睡眼惺忪的翁正康,来到浮碧山上挖笋。清晨六点,沾着露水的春笋被送进了后厨。剥开笋衣,用山泉水煮熟,沾着些微酱油入口。“哇,好鲜!”翁正康和客人们同时惊呼,“我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笋!”
浮碧山不仅给了这家餐厅姓名,更是餐厅的天然“仓库”。春笋、荠菜、菜蕻、艾青、走地鸡,春天是令食客们倍感幸福的季节。在这个和自然最接近的老城,翁正康感知到了原先在大城市未曾感受过的季节感、生活感。“生活在这里,你可以很随性,人和自然的联结更为紧密,也不会离现代社会太远。”
偶尔,翁正康会去爬山。古县城西北侧的长溪岭古道,是户外圈有名的徒步步道,也是过去慈溪人往来古县城的必经之路。六十多年前,曾有一个青年,每日往返其间,靠售卖糕点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