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半浦之美,便扎根此处
从奉化山村里走出来的竺彩君从事旅游行业多年。2005年,她将康辉旅游注册在了江北,对江北的旅游、江北的山水,她也格外关注。“我一走进半浦村就被这里的干净、宁静所吸引,觉得这是个灵魂栖息地。”2015年,竺彩君第一次来到慈城镇半浦村,就被这个村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深深吸引。“做旅游这些年,发现一个地方想要让人一去再去真的越来越难了,大家对山山水水也都习以为常,但在半浦,我想让大家感受到这里的千年文脉、书香文化,发现这里的人文之美。”竺彩君说。
“要知道,半浦村本身就是一本历史书。”说起半浦村的历史,竺彩君虽是“外乡人”,却如数家珍。半浦村位于慈城镇姚江之滨,三面环水,南有鹳浦古渡,西临河姆渡,是个极具代表性的渡口古村。“半浦”其实就得名于鹳浦古渡。“鹳浦”中的“鹳”既指位于村南的鹳江,又指一种大型涉禽,似鹤似鹭,生活于江畔溪流边,后人不解先贤命名雅意,以其谐音简写作“半浦”。
据不完全考证,鹳浦渡口是清咸丰年间正式通航的,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现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只留岸边一座孤独的灯塔。灯塔拥有高3.2米的天灯石柱,矩形断面的石柱上放置着飞檐石龛,典雅古朴。旧时石龛内以菜油点灯,兼具夜间照明、夜航引渡的功能,现在已改装为电灯。“虽然古渡口已经不复存在,但我始终觉得那盏灯塔一直指引着半浦人,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光。”竺彩君说。
也正是因为这个古渡口,半浦村里曾有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氏家族的“二老阁”藏书楼。“数百年前,世居半浦村的郑氏望族捐资兴造渡船,对两岸百姓实行义渡。古时,半浦古渡占据交通要冲,姚江上游的货物和客商都要在此上岸,或经营或转运,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集市,其繁华程度远超现在,而它最传奇的事迹还在于运来了一批黄宗羲先生的藏书。当时,黄宗羲的余姚老宅走火,诸多藏书危在旦夕,远在半浦的黄宗羲再传弟子郑性得知后星夜赶去,运来的书籍整整有三万多册,这些书籍后来被装进了古渡旁的‘二老阁’……”虽然与半浦村结缘时间不长,竺彩君对半浦的历史却了然于心。
黄宗羲与郑氏的渊源要从郑性的祖父郑溱说起。郑溱与黄宗羲同学于刘宗周之门,又同为遗民,相契最深。明亡入清,自此终生不复言仕,埋身江上,读书授徒以奉其亲,处之怡然,以著述自娱,五年不入城市。郑溱之子郑梁师出黄宗羲,郑梁性好藏书,“家中藏书甚富,与范氏天一阁相埒。”郑梁之子郑性将书运回半浦后,耗时六年,埋头整理黄氏残编,得三万卷。又遵父郑梁遗愿,建造藏书楼,楼于雍正元年(1723)落成,命名为“二老阁”,以纪念刘宗周门下的师兄弟黄宗羲和郑氏祖父郑溱。楼上存黄宗羲遗书三万卷,楼下存郑溱遗书二万余卷,藏书之丰、图书之珍,唯有范氏天一阁可以比肩。
郑氏一门雕版刻书长达一百五十五年,历经六代而薪火不绝,黄宗羲巨著《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因而得以付梓印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四方学者为访求黄宗羲的著作,纷纷来到半浦,浙东学派的学子们更是在春秋两季来到半浦进行学术交流,这使二老阁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也使鹳浦古渡多了众多学者的身影。二老阁的缕缕书香,由此散播到姚江之外,直至现在,郑氏弟子的尊师重道仍为世人所推崇。”在竺彩君看来,这种精神应该被传承、被发扬。
在近代,半浦小学的建立更是体现了半浦村崇文重教的文化传承。学校的创立人孙衡甫出生于半浦村一个贫困之家,早年在郑氏陆善堂做伙计,他勤奋、刻苦、头脑又灵光,诚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自学,不仅能识字算数,并对理财颇有天赋,孙衡甫经人介绍,得到陆善堂主人的赠金资助,从半浦出发去上海担任仑余钱庄的账房。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金融中心长达四十年的经营生涯。
孙衡甫发迹之后,衣锦还乡,在半浦村大兴土木,在兴修水陆通道的同时,也动工兴建了半浦小学。校内教学楼是欧式风格二层建筑。每间教室都有长条木地板、彩色玻璃窗。另有教师的办公、住宿以及工友的用房,围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是操场。这样的设施条件,在当时堪称一流。而那幢欧式主楼,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完好。
“我第一次走进半浦小学,透过满是灰尘的玻璃窗看着里面的教室,就觉得这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是一片净土。”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让竺彩君决定留下来,使更多人知晓半浦,让更多人发现这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