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宫、灯光球场与其他

青少年宫、灯光球场与其他

在林伊娟小时候,民权路上的符卿第是孩子们聚集最多的地方——那是镇里主办的“青少年宫”,但与如今的青少年宫不同,那里更像一个“文体游乐场”。

那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全木结构,中间有个巨大的天井,四周是两层楼的房子。一个个房间中,摆放着不同的设备与器具,有的屋里摆着当时人们叫作“桌球”的游戏——一种迷你台球,与台球的区别是桌子要小上许多,且击打的只是象棋大小的圆饼,还有许多诸如乒乓球一类的设施。

等林伊娟再大些,甚至还有了录像厅之类的新鲜事物,因为几乎全年无休,这里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们前来游玩与学习。

除了青少年宫,当时慈城的文娱场所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工人图书馆、承办大型文艺演出的俱乐部、电影院,还有位于保黎北路与竺巷东路之间的灯光球场——这里是慈城镇运动会篮球等项目的比赛场地,也是慈城居民四年一度“狂欢”的地方。

灯光球场的中间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水泥场地,正中的长方形两边是两个篮球架。围绕水泥场地往外,一层层的水泥台阶阶梯式增高,使这里更像一个大剧场或是竞技场。

每四年,慈城镇运动会就在这里举办一次,参加的队伍大都是企业代表队,当侧面主席台上的播音员按次播报“XXX企业代表队”时,队员们都会挺直胸膛,而他们清一色全新运动衫的穿着,更是能羡煞密密麻麻前来观看比赛的人们——毕竟在当时,人们大都要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

因为新鲜热闹,全镇的企业都会积极参加,而参加的队伍越多,观看比赛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每到比赛日的傍晚,球场的两个口子就排起长队,大家都希望可以尽快入场占个好位置。因为企业的啦啦队可以优先进入,林伊娟和小伙伴们就时常在入口处驻守,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大人入场时能带着一起。

八十年代,这种全镇狂欢的盛典,就这样四年一次地点亮着慈城的夜。但灯光球场的热闹,却每天都在上演。没有比赛的日子,这里每天都对外开放,除了吸引打篮球的大人们,还吸引了一帮学骑自行车的孩子们。

林伊娟小时候,亲戚曾给她做过一个滑轮车:一块长长的木板下装着两根圆滑的轴承,轴承两端接着四个轮子,仿佛一辆简陋版的小汽车。在木板的一头,装有一个把手,林伊娟就这样一只脚蹲着或者全身卧在木板上,另一只脚就落地踩踏,呼啦呼啦的,几个小孩子或是轮流玩,或是一个滑另一个站在身后……就这样,打篮球的大人和学自行车的大孩子们形成了占据灯光球场的掎角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