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享思维

(三)共享思维

共享思维具体到互联网而言,就是开放、共建、分享、共赢的思维理念,一般要遵循3个法则:1.要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2.善用现有平台;3.让企业成为员工分享的平台。其核心是成功构建多主体的共赢互利生态圈,用众筹协作、“蜂群思维”的协作模式组织生产。分享的结果会产生新发现、新思维、新需要和新气象。不同观点,甚至对立想法的碰撞,会产生思维火花,基于各种视角的想法都会派上用场。保守封闭、与人隔绝、唱独角戏已经不合时宜。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现自我。这种行为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社会发展也越发需要个体分享自己的智慧。这既是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也是人性与文明的历史关系。分享是共同思考和去中心化的前提,通过互联网能够从分享上升为集合,能够产生群体智能。群体智能是指群居动物通过协作表现出来的宏观智能行为。人类的某个认识,经过反复交互、演化、修正,会在群体中形成共识。群体成员通过分享能够互相促进新理念、灵感、方法的产生,分享者亦能对他人产生深刻影响。在现代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深入地研讨与交流,是取得创新认识的重要途径,研讨对创新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因此,“分享自己,收获世界”也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征。

企业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是如此。互联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客体双方都提供了可以充分表达自我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人际互动、社群互动等分享方式,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走出自我设计、自我循环、自我检验的怪圈”,更加凸显了分享式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实践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