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学习理论
从个体认知到分布式认知的转变,是人类适应信息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思维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赫钦斯(Huchins)等人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并认为它是重新思考所有领域的认知现象的一种新的基本范式。他们提出: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存在于媒介、环境中,分布于个体间,以及由多个个体、工具、环境组成的较复杂的系统中。而集体智慧的激发正是分布式教学范式的“系统视角”的一种体现。参与认知分布的各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学习的集体,从而促进集体智慧的生成,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出现在学习共同体刚刚形成初期,体现出来的多是个体发散性的思维,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结构还不完善,缺少互动与交流,差异性明显的学习者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方式也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知识在这个阶段多为隐性或封闭式存在。
第二阶段:学习共同体的各要素分布比第一阶段更有组织性,差异性逐渐减退,开始利用混合课堂的各种媒介通过个体间的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以及通过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部分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外化,学习者在这个阶段开始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个体智慧仍然是这个阶段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主力,但是集体观念与运作开始萌芽,并逐步培养出解决更高层次问题的集体智慧。
第三阶段: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群体合作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形成高效解决问题的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这种系统特有的能力或智慧远远大于多个个体智慧的简单相加,集体智慧能解决的问题辐射范围更广,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新型解决方式。共同体内部成员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进行共创性的学习。共享的知识开始具有社会性,形成组织或社区的共同记忆,并在整合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创造出新的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发展。[8]显然,分布式学习有利于建构集体智慧的理论观点,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