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水平

(三)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水平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的多是单一的说教式,降低了信息的互动性,弱化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学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学员的感知度。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到来,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将使得网络教育、网络管理、网络服务等各类网上活动更具针对性,从而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际质效。

1.科学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信息传媒,信息资源丰富多样且良莠不齐。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要正视网络开放性,充分占有教育资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开放性特点,打破了拘于一时、囿于一域的时空观和地域观,为我们科学筹划、组织和实施军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大视野、大舞台、大课堂以及丰富的资源。军队思想政治课程要注重向立体多维转变,用开放的心态敢于“拿来”,既立足自身挖掘传统教育资源潜力,又着眼网络发挥信息优势,倾听、吸纳、借鉴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不同层面的信息、不同角度的观点,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教育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人文水平和理性高度。用时代的眼光审视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思想、新事物、新变化,开阔教育视野、拓展教育维度、增强教育说服力;用创新的思维研究解决军队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军队思想政治课程由平面、单向、线性向全时空、全方位、全领域拓展。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把关定向,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准确。信息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冲击和影响着学员的理想信念、使命意识、战斗精神和价值取向。为此,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鉴别,去伪存真,使军队思想政治课程始终保持党的创新理论这面“旗”不倒,党指挥枪这个“魂”不丢,我军性质宗旨这个“根”不断,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个“本”不变。

2.着力构建全域教育空间

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坚持现实领域和虚拟领域两手抓、两手硬,形成虚拟与现实两大空间的动态互补、协调发展。虚拟性使信息活动的渠道、内容、时机、对象、范围、手段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也因此消除了现实中因身份差异带来的心理顾忌与沟通障碍。军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借助于网络虚拟性的特征,构建平等、和谐的网络空间,让学员在安全、隐匿的网络状态下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发展能力。积极利用虚拟性所产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探索多种军队网络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方法,让学员切实获得在网上倾听、倾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必须着眼现实表现,加强对学员思想行为的观察、引导与塑造,既注重虚拟空间建设,又强调现实空间考察,积极将传统优势与创新成果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大的教育实效。

3.有效发挥网络互动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网络受众,身份的趋同使双方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者更多充当的是引导者角色,而被教育者凸显了主体性角色。军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根据这一变化,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教育双方地位及相互关系。一方面认清主导性,正确实施引导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不再享有“信息垄断权”,这一变化打破了以往教育者高高在上的身份权威和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同时也打破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等级界线,使教育者从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从说服者变为引导者。因此,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对学员实施积极引导和教育,在网上倡导正确舆论导向,高唱主旋律,引导学员始终保持革命军人崇高的价值追求,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特别是要注重预测各种社会思潮和信息在部队的反映,洞察学员内心世界的变化,及时进行思想和行为引导,力争见于未萌、防于未发、拒于未竟,真正掌握网络主动权,打好网络进攻战。另一方面发挥主体性,激发学员参与热情。在网络环境下,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步接收信息,甚至先于教育者触网、入网,其隐蔽性消除了教育对象的心理障碍,使双方可就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互相问答,展开讨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要积极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在教育中做主人、唱主角。教育者通过倾听学员网上心声,运用网络与之对话,在畅所欲言中释疑解惑,充分发挥网络沟通互动作用,激发学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一个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