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研究”(2018BDS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研究红色基因传承问题可以说是机缘巧合。2014年我有幸担任军委委托课题《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主笔,其间又参与《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等文件的拟制工作。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对红色基因传承问题的认识愈加深刻,更清楚地认识到“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之所以能够永葆红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法宝,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更是需要每一位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自觉地担负起继承、创新、弘扬的重任。因此,以红色基因传承问题研究为基点,我把研究的视域逐步拓展到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革命精神和思政课教学等相关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问题研究”(19BJD07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研究”(2018BDS009)、国防大学2020年度立项课题“智能时代青年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策略研究”(20GDJ391C)等6项相关课题。此外,我还指导带教的研究生,申请获批2019年度军队研究生重点资助课题“新时代基层部队红色基因传承问题研究”(JY2019B052)、2020年度军队研究生一般资助课题“青年官兵传承红色基因教育问题研究”(JY2020C053)。

事非亲历不知难。这些课题任务既是压力,更是推动我不断奋进的动力。如今这些课题任务或已结项、或已进入收尾阶段。回想课题撰写的那些日日夜夜,恍然如昨天般历历在目。当时的研究目标虽已清晰,但研究的过程着实艰辛。每一个课题的写作,从提纲到定稿,可以说数易其稿、几经煎熬。特别是2018年前后,正值我教学科研任务最为繁重和年幼的女儿最需要陪伴之际,这些课题的逻辑架构、史料搜集和行文撰写工作,都是在利用每日夜半哄睡女儿或清晨时分家人还未起床的时间完成的。三年辛劳实苦也,但亦乐在其中也。所幸这些“披星戴月”的努力,并非是无用之功!2018年以来,除了这些课题成果之外,我先后在《中国军事科学》《国防大学学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相关论文15篇,给上级部门呈送研究报告4份;本人担任第一作者的成果除了获得各类研讨会的奖项之外,还先后获得国防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以及两次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一路走来虽然是跌跌撞撞,但这段治学经历也让我更明白了为学须恒守其念,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无论做什么,勤勉精进、持之以恒永远是最重要的。唯有如此,方能有所获、有所为!

说到这本专著,正是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自己的主责主业。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从参加工作开始就能从事军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这正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作为全军唯一的政治学院最优势的学科,诸多名师大家在三尺讲台和理论研究上都有独到之处。因此,我一方面注意在工作中虚心请教,学习专家教授们的教风、学风和作风,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实践。在承担杨浦教学区政工史馆从无到有、从一期到三期的建设及授课主讲任务过程中,我尝试把自己承担的各项研究课题和运用展馆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的实践联通起来。天道酬勤!正是在完成这些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中,我取得多项探索成果,不仅先后获得2016年度院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2018年度学院教学模式创新一等奖,还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写成这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指导应用,具有较好应用价值的书稿。

本书从起笔写作到最终定稿都得到了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的关心和指点。桑老师是我在复旦求学期间最敬重的老师之一。此刻,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仍是历历在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刻的洞见和宽广的视野深深地影响着我,不管和他讨论多么粗浅的研究思路和想法,他总会耐心指点我、教导我。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才有了汇文成书的想法和动力。书稿完成后,桑老师还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撰写序言,字里行间的肯定与期望,将会激励我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在此我谨向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也离不开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特别是陈军老师和赵秋蕙老师的帮助!

在这里,我还要对我挚爱的家人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歉意,这三年来亏欠他们实在太多了!没有他们的理解、始终如一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不可能专心思考、静心治学、耐心写作。懂事的女儿那纯真的笑颜更是我舒缓压力的良药。正是这种浓浓的亲情和鼓励让我在学术路上能够后顾无忧、勇往直前!

谨以此书献给我最挚爱的家人!

生命不息、努力不懈、奋斗不止!

是为后记。

张蕾蕾

2021年3月于上海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