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起源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19世纪中期美国西点军校的塞万努斯·塞耶尔将军(Sylvanus Thayer)尝试让工程学专业的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课堂上要讲授的核心内容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课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互动交流,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塞耶尔将军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形式显然已经体现了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因此被看作翻转课堂的思想起源。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和相关资源等,这种教学形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也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1991年,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了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建构学生能够自我学习的环境。马祖尔作为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物理的基本概念有错误的认识,于是他改变了传统教授的方式,把知识传授放到了课前,课堂上则组织小组同伴讨论,由清楚理解了概念的学生来引导小组内其他人了解这个概念,这样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就成功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马祖尔还通过数据证明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正确率增加了一倍。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张萍教授等人认为:“同伴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及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本质上都强调学生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形式上都具备翻转课堂的特点:即要求学生上课前阅读学习材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在形式上符合翻转课堂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具有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根据这一观点,张萍教授等人把翻转课堂的发展划分为第一代翻转课堂和第二代翻转课堂。“第一代翻转课堂,已经实现了教育学本质性的翻转,而第二代翻转课堂,则主要增加和强化了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的支撑。”[3]

1996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执教的莫里·拉吉(Maureen J.Lage)和格兰·波兰特(Glenn J.Platt)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转”的设想,并借助于网络和视频的运用,将该设想应用到“微观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在课程结束后,拉吉和波兰特分别对参与实验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翻转课堂”印象深刻,对知识的理解较深,较之传统课堂,他们也更喜欢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而正式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是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他在第十一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课堂翻转:使用网络课程管理工具(让教师)成为身边的指导》。贝克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模型:教师使用网络工具和课程管理系统,以在线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作为分配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参与到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和协作中。同时,他也阐释了翻转课堂的本质:“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者,而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这一恰如其分的表述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如果说“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使翻转学习具备了有章可循的“形”,那么贝克的表述则彰显了翻转学习的“神”,预示着翻转学习在理论化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形神”兼备。[4]贝克的论文使翻转课堂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并且掀起了大学实施翻转课堂运动的第一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