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模式催生教学新常态

(二)学习新模式催生教学新常态

2011年以来,慕课(MOOC)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信息网络技术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和改变。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的缩写。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即大规模。慕课不同于传统课程的鲜明特征正是规模宏大,一门慕课的学员动辄上万人,多则数十万人。2011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斯隆(Sebastian Thrun)和皮特·诺维格(Peter Norvig)教授联合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当年秋天注册人数就达16万人,学员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即开放。慕课是开放的、免费的,慕课的课程和教学资源面向全世界所有人开放,只要有网络就可以注册参与、进行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即在线。慕课更是一种在线课程,所有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包括教员讲授、学员学习、师生和生生间的讨论、作业完成和提交、作业批改等都是通过在线实现。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即课程。每门慕课都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精品课和共享公开课,只是把教学视频挂到网上供人学习,慕课把包括课程内容与资源、教学过程、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教学评价等全部课程环节完整的、系统的搬到网上。总而言之,慕课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自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慕课以来,慕课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井喷式发展,世界各国知名大学纷纷开设慕课。2011年,斯隆教授成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慕课之后,马上与同伴一起创立了Udacity网站。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两位计算机科学教授Andrew Ng和Daphne Koller也创立并上线Coursea网站。同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也联合创建了edX网站。至此,世界三大慕课平台成立。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知名教授纷纷在上面开设了数千门高质量的慕课。目前在国际主流平台上已有来自300多所大学的5000门慕课,全球学习者超过1亿人。慕课被誉为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由此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我国慕课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2013年5月21日,edX发展了亚洲首批成员,其中包括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日本的京都大学、韩国的首尔国立大学等高校。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加盟大学慕课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美国的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这一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5]

2013年7月9日,“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宣布:这几所学校将在“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建设、课程建设、开展高水平大学间在校生跨校选课、探索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在实现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的基础上,逐步将平台课程资源向国内外开放,扩大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群体范围,致力于引领中国慕课发展潮流。[6]与此同时,许多地区也在大力建设本地的课程共享平台。比如上海已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推动30所高校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重庆大学发起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已有60余所高校加入;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南洋学堂等慕课学习社区已经建立。目前我国上线的慕课总数已达5000门,现有慕课将近900门,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员超过3万名,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2200万,选课总人次达到7000万。[7]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目前已有200余门慕课登录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到2020年,我国计划以国家名义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而带动1万门慕课和50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线运行。

2013年8月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中国20余所知名高中共同发起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9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再次牵头,会同全国20余所初中与小学共同发起成立了C20课联盟(初中)与C20慕课联盟(小学)。此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C20慕课联盟于2013年11月、12月分别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等处召开了“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同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育才中学召开了“微视频制作技术”的专题培训班。这些活动受到盟校教师极大的欢迎。中国的慕课时代也已到来!

伴随着慕课的产生并流行,项目学习被赋予了新的活力。项目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主要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做项目”在美国教育中有着长期的传统,项目学习就是源于这种传统。近年来,随着网络教学应用的普及,项目学习与网络技术融合,形成另一种超越传统课堂、以学员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是一种把项目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员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运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借用多种资源、工具和技术,通过调查、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项目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员、课程、课堂”为中心,体现了以“学习者、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理念,是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支撑它的教育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近年来我国多个大型教育信息化国际合作项目,均采用了项目学习的理念,上千所学校开展了网络环境下项目学习的教改研究,形成了大量优秀教学案例。这些优秀案例为慕课的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撑。

在慕课发展风生水起、项目学习理念不断推广的态势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也成为全球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并迅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热捧,成为一项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也被翻译为“颠倒的课堂”,起源于美国。翻转课堂的核心目的是应用网络连接技术,实现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这两个教学环节的优化,重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课堂时间安排和教学流程等要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由于翻转课堂解决了慕课只有线上学习的缺点、成功地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多种学习理念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知识生成、能力培养的混合式学习,随即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美国《时代周刊》和加拿大《环球邮报》等媒体就把翻转课堂评为当今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除此之外,近年来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直播技术、人工智能应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在个性化教学、减轻教员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上作用显著。一个个性化的智慧教育生态正在形成,对推动教育实践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信息技术重新定义了学校、教员和学员,也必将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空间与时间、师生关系与角色、管理模式与方法上产生更加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