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和“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从形式上看,是学生在家或课外看视频,回到课堂做作业的一种教学形式。“先学后教”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首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被称之为“中国式的翻转课堂”。有学者把“先学后教”的基本环节总结为:第一,先学环节。学生先学(自读)教材(课文),即让学生在课堂内充分地、独立地先学教材,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第二,后教环节。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习中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交流、深化和拓展,教师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提高性的教学。第三,练习环节。课堂上还需要提供机会让学生把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当堂训练,教师提供反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

图3-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型[3]
由此可见,在形式上“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如因此就将两者等同起来,显然有所偏颇。一方面,在教育教学理论中,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先教后学”或者“先学后教”。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与学永远统一”。“学是教主导下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4]因此,“教”与“学”并不存在先后之分。不管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的提法,从教学论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教”与“学”的概念,割裂了“教”与“学”统一的关系,认为“教”和“学”可以分离。因此“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的提法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给教学实践造成困扰,应予以澄清。另一方面,从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来看,也不是“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展开自学,其中也包含教的成分。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并非随意获取,而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教师原来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目的和设计,处处可见教师的“身影”,充满着“教”的成分。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合作、探究、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虽然有教师教学的成分,但同时也包含学的成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师生面对面的、宝贵的时间充分应用于更有意义的、更深层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高阶的认知能力,或者实现情感和心理运动领域的教育目标,这本身就包含着大量深层的学习。虽然教师在中间也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但是教师“教”的目的还是促进学生的深层学习。因此,翻转课堂的“后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可见,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并非无“教”之“学”,课中问题解决以及合作讨论也非无“学”之“教”。翻转课堂的教与学是统一的,翻转课堂不是“先学后教”。[5]
因此,“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及传统课堂本质上都是“先讲后练”。所不同的只在于,“先学后教”的“先讲”是写在教材上的解释,表现为“先读”;翻转课堂的“先讲”是教学资源或录制视频里的解释,表现为“先看”;传统教学的“先讲”是在现场(课堂)从教师嘴里讲出来的解释,表现为“先听”。在“先讲”之后,就进入“后练”部分。翻转课堂受到人们认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模式通过视频这个载体把知识的“先讲”部分前移到课前、课外,从而极大地解放了课堂时间,以用来进行深层参与和有意义学习。翻转课堂从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都拓展了“先学后教”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