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基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结果表明,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渐渐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与外部环境经过同化、顺应两个过程而达到平衡。“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部信息归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得到丰富和发展。

建构主义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方面与翻转课堂的现实价值相匹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个体之外,真正的知识应该与学习者融为一体,学习者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属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这也是翻转课堂成为学习者所乐于接受的学习模式的真正原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根据已有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所有知识的含义都是动态发展的。翻转课堂正是通过学生课后有效自学、课上与教师互动,促进他们原有知识因新的经验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要以学生现有知识体系和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新的知识和经验而重新构建新的体系,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跃,即从旧知识体系中生长出创新与感悟。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课后合作学习和自我探索,打破了教师对教学环节和知识的垄断性,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促进学生达到自我成长与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