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成员
李新的家世,其在《跨鳌集》卷二十九《世系略》一文中有详尽叙述:
褒生虔,即某之五世祖也,家于陵。生智,智生延嗣,生二子:长曰文贺,次曰文贵。文贵祀除,文贺生四子:曰思问,无子。曰思训,生揆,揆生君俞。曰思齐,生谷,先生旧名九功(祈)、九变(斤)、九章(昕)、九皋(沂)。曰思明,无子。……先君学儒道,通班固书,立身行事,殊有可纪,仆欲为传而未能。或曰李氏当有后于陵,则振而起之者,其在谷也。”[9] 李新认为“吾祖出陇西房”,自己是李广的后裔,在《跨鳌集》中,他常常自称“陇西李某”“陇西末裔”。在这一段材料中,他详细交代了自其五世祖李虔之后的延续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李新父辈有兄弟四人,但这四人与李新的关系文中没有直接交代,需要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据原文,李新的父辈中,思问、思明皆无子,思训生揆,揆又生君俞。而其《小一侄字革先序》云:“伯兄之子君俞索命字,以革先字之。”由此可知,思训乃李新二伯父,揆即其堂兄,君俞即其堂侄。另据《侄革奇字谨先序》,李新还有一侄名革奇,应为君俞之弟。所以,排行第三的思齐即李新之父,李新称“先君学儒道,通班固书”,则新父也是读书人,且于李新作此文前去世。父亲的去世在李新给宇文昌龄的两封书信中也曾提及,其《与宇文吏部干墓志书》云:“元祐初,某丞南郑,闻先君卧疾。”《与宇文吏部书》云:“某不幸,自先君捐馆舍十年,贫不克葬。”据此,新父亡于元祐初年,父亡十年后向宇文昌龄求墓志。据《开穴祭北斗文》,李新曾亲自为父母寻找墓穴,当友人告诉他“东南少阙则不利长子”时,他回答:“身已尔,福及昆弟,又何悲耶?”《与宇文吏部干墓志书》中也提到“某有弟四人”,则李新兄弟五人,李新是家中长子。但奇怪的是,李新在《世系略》中并未提及自己及四名弟弟,仅说“思齐,生谷”“振而起之者,其在谷也”。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思齐生”以下文字在《永乐大典》收录或四库馆臣抄录时,错将“新”录为“谷”,并遗漏了李新四位弟弟的名讳;二是李新原名“谷”,且有很多旧名,是兄弟五人中被视为能将家族“振而起之”的,而其四位弟弟的名讳则在抄录过程中被遗漏。
李新母亲的情况,在其作于政和三年(1113)的《再上漕使(三)》中说:“某沦胥十三年,不遑将母览西山之胜。”而作于同年的《哀词吊安康郡君词并序》却说当年八月,自己“伏在苫块”,“苫块”即“寝苫枕块”(古礼,居父母丧,子以草荐为席,土块为枕)。据此,李新母当亡于是年。新母逝后,李新请自己的好友、同为蜀中“三俊”之一的郑少微写了墓志铭,其《与郑明举》云:“某病狂易,敢以亡母铭志上累公。正以缔交有素,公之铭吾母宜也,不敢请之他人。他人不宜铭,亦不能铭,无易公之铭吾母宜也,是以有请。今迫葬期,石已礲矣,书者和墨,解衣磅礴以待,工治器,拱而俟之,越月矣。愿早见赐,当扶力诣谢。”[10]
李新夫人王兰先于李新去世,其《亡室王夫人真赞》云:“夫人姓王,名兰,字友芝。一年三百六十日病,一日不病,即清斋事金仙,愈于事鬼,读其书不知其已。贤哉若人,今已矣!”
李新弟元明,生平不详。李新与其弟情感深厚,在得官后,还未到家,在路途中就写诗寄给元明,让对方分享自己的欣喜之情,“陇西衣钵传无尽,熟看群儿现宰官(《还三嵎先寄舍弟》)”。在官场十一之后,他也会跟弟弟分享失意落寞的心情,如其《天池读书寄元明》云:“葛皮冠萧隐居,溪山随我亦名愚。调和得所弟奶酪,丽泽不均兄瓠壶。晓雨莫偿双泪落,夜灯常照一心孤。阿松活计今多少,试问山前几木奴。”《戏书元明厅壁》云:“涨急滩流随眼落,市忙乌合转头空。一年三百六十日,却有半年闲守穷。”
李新子女,见于《跨鳌集》的有二子一女。一子名时雨。其《时雨试步寄员子春》诗云:“莫道汉家飞将种,那知天上石麟儿。”《岁尽行县归示时雨》诗云:“乃翁活计真么么,欲挂冠缨犹未果。一岁山行今解火,百巧百穷无似我。”看得出,李新对时雨期望很高。李时雨相关事迹也见于史籍,《宋史·高宗本纪》载:“(建炎三年秋七月)庚寅,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乞选立宗子,系属人心,帝怒,斥还乡里。”[1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七载:“(绍兴七年十有一月)辛亥右迪功郎李时雨特循二资。时雨献《玉垒忠书》三十篇,论形势、选兵、任相、攻取等事,故有是命。”[12]据此,李时雨敢以卑微的乡贡进士身份上书言事,颇有乃父之风,可惜他的著述今已不存。另一子名奏雅,出生于大观年间,早夭。李新《纾情赋》序云:“元应季年得子,字以奏雅,度曲已终而后奏雅。奏雅君整丽秀发,生八月而卒。”另外,李新《谢康朝议问婚启》称:“某女子薄谐礼则,下堂畏保傅之严。”则其女可能嫁与康氏为妻。
在《上翟户部书》中,李新称其家族“三世儒其业不售”,也就是说,李新祖父也是读书人,祖父、父亲都没能考取功名。其《小一侄字革先序》称“予家三世十顷田……五亩宅,前有廊庑,后有堂奥”,又称“非富商大户,厩无驷马,廪无多藏”,据此可知,李新出身于小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