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县教育
2025年08月10日
三、州县教育
杨天惠还十分关注地方教育状况。其《潼川府学记》记载了大观三年(1109)潼川府(府治在今天四川三台县)修建府学的过程。在修建新的府学之前,潼川府学“楹桷之寿者日以备,涂既之坚者日离,隅址穹然”,虽然远远超出其他州县,但跟西蜀的成都相比,则相差太远。大观三年(1109),太守张公“出钱刀在官者七万委之州”,开始兴修学校,修好的学校:
辟户于南以正位,刳池于前以象璜。其中为阁一,为庑二,以储宸翰,以覆石刻,而辟雍与八行之诏列焉。其外为斋四,为学二,以居长贰,以待鄙倍,而武士与童子之学具焉。凡学生之斋八,南北之牖,游息之亭,悉仿诸太学。[19]
可以看出,当时写府学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杨天惠的这篇文章,也给我们还原了宋代地方府学的大致图貌。在该文中,杨天惠还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与冯澥一起求学的经历,特别强调了乡先生(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教学的老人)在教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称“帝载之骏,与乾坤乎比大;天文之丽,与日月齐光。草莽远臣,心耳浅薄,不可得而闻也。而独有闻于乡先生”,认为乡先生是那个时代让草莽远臣认识外部世界唯一手段。在《乐善郭先生诔》中,他更是给乡先生下了一个定义:“孟子论士,以为入而独善其身,则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出而私淑诸人,则孝悌忠信,诲人不倦。如此人者,盖古之所谓天之君子,而今之所谓乡先生者也。”[20]他认为乡先生不但要“乐善不倦”,还要“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