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严谨
李新《跨鳌集》中收录最多是政论文。李新家三世业儒,他深受家庭的影响,有严谨的作文态度。如其《进潼川府修城图状》《又进修城图节略状》两篇文章就记录了政和八年(1118)潼川府因年久荒废而重新修葺的事件,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潼川府修城的主导官员、修城的起因、过程、规模等细节:
守臣未欲重行黜责,仰本路帅臣差官同本州当职官检计,责立近限修立,令转运司疾速应副财用。徽猷阁学士泸南安抚使臣庞某具画一闻奏:奉圣旨,特差臣卢某、臣蒲某充都大提举修筑,仍支公使钱一万贯,余并依奏札付庞某施行。臣等只奉圣训,实时至梓州会议,鸠工度材,下遂宁府等七州,刬刷厢军,止及若干。寻于梓州十县,和雇人工若干。分城为十大料,每一大料分为七小料,丈尺不等,均定工数兴筑。共役三十五万二千三百九十六工,城周围长二千六百九十步,高二丈五尺。
如此复杂的过程,李新却记录得井井有条,清晰明了,足以见其思维缜密及严谨。李新于大观元年(1107年)遇赦,任梓州司法参军,恰巧见证了潼川府修筑城墙的经过。将此文与《潼川府修城记》参照,可知李新在追求文章醇正、结构严谨上花费的心力。既然是记潼川府修城,自然要将修城的前因后果详细地叙述出来。不同于政论文章的简要提及,李新在《潼川府修城记》一文中明确说明了此次修城的过程,如修城的工人是从梓州十县中抽取,修筑的城墙长一千三百四十五丈,高二丈五尺,而城墙的样式是按元丰法式修筑的。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及林公、卢公等人指挥得当、勤政为民的行为,并为此次修城作传,颂扬了诸公之伟绩,描写了修城完结后的景象。此文是研究北宋潼川府建设的重要资料,也是能体现李新严谨为文的例证。这类文章还有《普州铁山福济庙记》,此文详细叙述了大观二年祭祀大典的过程;《九华禅寺记》一文中详细考证了寺庙的渊源,并对寺庙建筑环境、所藏经书做了记录。
李新善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来记录事件发生过程,还推崇醇正雅致的思想、曲折出新的立意。《更生阁记》是李新对政和丁酉剿除茂州叛羌事件的记录,文章结构曲折,将叛乱事件描述得生动形象,犹如在人目前。
政和丁酉正月辛亥,静涂诸羌叛,火折博市,杀居民千,掠妇数百,屠汶山,聚落殆尽。羌媪竞掠财货,辇负而归。适民有春酿,贼纵饮,至漏泽园昭惠祠,朋醉莫能兴……时郡阙守,司户曹杜掌摄事,乳臭不知兵,民号求救争趋城闉,掌急阖扉,婴城以守。城中尚有戍兵百,土丁三千人,皆扣头愿袭战,掌不许,趣收城钥。土丁健者十辈,至夜请缒城而下。掌曰:“城禁严重,贼已醉,杀之不武。”士皆切齿,傥纵之往,如刘菅茅耳,儿曹不识机会,以吾民饵敌,曾不之恤也。
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茂州当时羌族“叛变”的情形,寥寥数语便将百姓凄惨的画面和兵火带来的不幸勾勒出来。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视角聚焦在官府一方。运用对比手法,把将领贪生怕死的怯弱之样与民兵们英勇无畏的姿态进行了强烈对比,而后详细记录了宋兵优柔寡断的用兵策略。宋兵连连惨败,三千兵力不敌对方几十人兵力。“大概静涂羌种类不满二百,其胜兵者才七八十人耳,掩捕殄灭,一巡尉之职。而帅司张鼓其事,至烦枢府发虎符兵,他路铨将,飞挽馈运,一方震骚,凡费国用四百万缗,两蜀由是困矣。”羌族“叛乱”经久不息的原因不仅仅为宋兵怯弱、军队贪污,还在于当时的民族政策:“贾宗范即受旺烈等降,反慰安之。奏诸朝,赐守领官月给茶彩。”对待气焰嚣张的叛乱部族还要给予官职和财物,这在李新看来是十分令人不解的。李新此文意在点明发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和稀泥式的羁縻政策。《四库总目提要》也评论说:“所述宋兵怯弱之状,殆可笑噱。”[9]